译文:
吴起作为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骑马乘车,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士兵害着恶性毒疮,吴起用嘴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起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他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怎么死,因此,我才哭他啊。”
原文: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出处:出自西晋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以善于用兵而闻名于诸侯,最重起成功要的是他能爱兵如子,与将士同甘共苦。他做将军时与最下层的士卒穿一样衣服,吃同样的饭菜,睡觉的时候从来不铺席子,行军的时候从来不骑马坐车。他还亲自背干粮,和士卒们共同承担劳苦的工作。
吴起吮脓足以说明吴起对士兵的关爱,他也正因此而得到士兵们的拥护。吴起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还首创了考选士卒的办法。
凡是能够身穿全副甲胄,执12石的弩(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60千克),背负50个箭矢,又佩剑扛戈,携3天口粮,在半日内能跑完百里的士兵,吴起都将其选为“武卒”。他对“武卒”进行严格的训练,将他们训练成魏国的精锐之师。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 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
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起
原文: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从文字中看出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
译文:吴起作为魏国的将军进功中山,士兵有得病的,吴起跪地为他吸去的伤口的脓,士兵的母亲看见就哭了,其他的人问,将军对你的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亲说:”当初他的父亲有病时将军也是这样对待的,他的父亲为报答将军之恩战死了,今天将军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他也会奋战而死的,所以我才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