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三叠世内陆盆地的沉积边界远超出现今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残留的范围,北缘为阴山隆起;西南缘及南缘可达祁连-秦岭隆起北侧;向东可分布到晋豫冀地区,大致界线位于大同—五台—石家庄—邯郸—济宁一线,在该线以东以北地区,地势较高,以隆升剥蚀为主;其沉积西界与六盘山地区及以西的晚三叠世沉积区相通,因此可认为原型晚三叠世盆地,虽不能与包括早、中三叠世内的晚古生代大华北盆地相比,但它远远超出现今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图1.2)。
图1.2 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等厚线图
(据朱夏等,1990)
1.等厚线(m); 2.断裂;3 .古陆;4.资料不清地区
盆地的结构从整体来看,具有北高南低,沉积厚度北薄南厚,沉积物岩性北粗南细的特点;坳陷中心偏向南部,大致位于铜川—三门峡—济源—郑州一带。但是盆地结构也具复杂性一面,如在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残留厚度图上所见(图1.3),除具向东开口,北翼宽缓、南翼较陡的广阔的北西—南东向吴起—铜川坳陷结构外,盆地内东西分异也较明显,从西向东依次为:强烈沉降的平凉-石沟驿-汝箕沟近南北向大型沉降带,其中堆积粗粒碎屑沉积物,最厚达3000m以上;向东为狭窄的鄂托克前旗-盐池-环县-千阳南北向潜隆带,其上沉积厚度减薄为400m~600m左右;再向东则为安塞-铜川坳陷,沉积厚度达1100m以上,水深区域也是浊积岩广泛分布的地区。
图13.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等厚线图
(据石油地质志)(厚度等值线,m)
根据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或地球动力学过程、盆地的基底性质与盆地的结构等分析,晚三叠世盆地的构造属性即主要受控于古特提斯海的扩张向北、北东部的推挤,导致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会聚,最终秦岭海槽关闭、挤压造山所产生的逆冲作用形成前陆盆地特点外,又受到基底与基础层结构不均一差异沉降的明显影响,故在较大范围内形成总体近东西向以及坳陷轴偏南的带有差异性沉降特点的前陆盆地。按照孙肇才等(1990)表述,这类盆地形成处在东西构造域之间或处于东西部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调节带上,兼受两个构造域影响,且在平面展布上具有活动翼、深坳带和稳定前陆斜坡的结构特点,说明这类盆地虽不如四川龙门山等前陆盆地典型标准,但也明显具前陆盆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