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的属性

2025-04-23 16:28: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薄陆壳性质

在义敦地区,古老变质基底由前震旦系恰斯群构成,它与扬子地台上的河口群相当(李兴振等,1991)。盖层为地台型震旦系观音崖组和灯影组,表明恰斯断隆曾是扬子地台西缘的一部分。在义敦地区,基底由3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奥陶系—下二叠统的沉积相特征和生物面貌与扬子地台类似;上二叠统—中三叠统构造-地层单元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揭示其形成于陆缘盆地或陆坡环境;上三叠统曲嘎寺组自下而上由砾岩和粗砂岩向砂泥岩转变,反映其形成环境由滨岸向陆棚环境演变。侯增谦等(1992)依据岩浆密度对岩浆喷发侵入活动的制约关系,估计义敦岛弧基底陆壳厚度介于20~25 km之间,与地层累计厚度大体相当,表明义敦岛弧具薄陆壳基底特征。

2.局部扩张成洋壳或过渡壳

长期处于伸张状态的陆壳基底,在乡城地区被进一步拉张减薄,局部引张形成新的洋壳。扩张中心位于乡城西部潘拥—白松一带,洋壳形成年龄约231 Ma。蛇绿混杂岩广泛见于东部池中—木鱼一带与西部潘拥—白松一带。枕状—块状玄武岩具有典型的大洋中脊玄武岩特征。

3.发育3个线状不连续分布的刚性岩块

区域重磁异常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在现今的中咱地块(逆冲岩片)下部可能存在3个线状不连续分布的刚性岩块,很可能是中咱地块的变质基底。其中,白玉和羊拉刚性岩块分别隐伏在昌台弧地体和乡城弧地体的西半部(图1-4),并可能从根本上控制了义敦古岛弧的整体轮廓和南北分段性。

4.曾处于强烈拉张状态

义敦岛弧基底的伸展始自早古生代时期,主要表现为火山的强烈喷发活动。

在早古生代,火山喷发主要出现于早中寒武世、早奥陶世及中晚志留世。在金沙江东侧得荣—巴塘一带,早中寒武世火山岩主要为基性火山岩,以低MgO、高TiO2、较高 w(FeO)/w(MgO)值为特征,显示板内张裂型玄武岩特征。奥陶纪和志留纪的酸性火山岩与基性火山岩构成“双峰”岩石组合,反映强烈扩张作用,形成大陆裂谷系或地堑(裂陷槽)(侯立纬等,1983)。甘孜-理塘断裂带内主要为基性火山岩,由晚期的高MgO、中TiO2、低 w(FeO)/w(MgO)和低碱质的拉斑玄武岩及早期的低MgO、高TiO2、高碱质的碱性玄武岩组成。前者显示大洋玄武岩特征;后者显示大陆玄武岩特征,表明甘孜-理塘带在早古生代由裂谷系向大洋方向演变。

石炭纪和二叠纪是义敦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西南部的重要张裂时期。石炭纪的大洋中脊型玄武岩沿金沙江带喷发。二叠纪时期,峨眉地裂运动导致扬子地台西南缘的玄武岩浆大溢流(罗志立,1981)。与之呼应,甘孜—理塘沿线形成大洋中脊型玄武岩,与超基性岩、辉绿岩墙群和放射虫硅质岩密切共生,成为甘孜-理塘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晚三叠世卡尼早期,义敦地区强烈扩张,形成曲嘎寺组(根隆组)大陆裂谷型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系及“双峰”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与峨眉山玄武岩系相当(侯增谦等,1995)。

图1-4“三江”中段重磁异常综合推断解释图

图1-5 义敦地区前岛孤期堑-垒构造格局与沉积作用示意图

5.具有堑-垒构造特征

伴随着金沙江洋的开启和大洋板块的向西俯冲,在拉张作用下义敦地区所处的扬子被动大陆边缘形成堑-垒式构造。晚古生代,堑-垒系中的地堑分别位于中咱陆块东侧和甘孜-理塘带(侯增谦等,1995),地垒分别位于甘孜-理塘带西侧和中咱地块上。地垒接受碳酸盐岩台地型沉积,地堑内部则为细陆源碎屑岩沉积和少量硅质岩沉积,至晚三叠世卡尼早期,义敦地区的堑-垒构造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但在地堑盆地发育次级堑-垒系(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