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支期与燕山期两次相对独立的造山运动

2025-04-22 12:30:1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近年来,由于大别山UHP的研究,不少学者把下扬子地区,包括大别山和北淮阳的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火山喷发归入与UHP形成有成因联系的碰撞后的岩浆活动(Liou 等,1995),这样,印支期和燕山期就被看作是一次碰撞造山运动的结果,即印支期为UHP 形成碰撞造山带,燕山期则为碰撞后的事件来处理。

图6-15 燕山期火成岩和矿石铅同位素组成

(据邓晋福等,1999)

C—上地壳;D—下地壳;A—地幔;B—造山带(据Zartman等,1981)。岩石Pb:华北、中下扬子、东北地区、沿长江地带、江南隆起、东南沿海和南岭。矿石Pb:燕辽、胶东、河南、内蒙古、铜陵、铜厂、紫金山和南岭。构造环境:Ⅰ—再活化克拉通;Ⅱ—再活化的古老造山带;Ⅲ—大陆碰撞带

我们(邓晋福等,2001)的工作表明,印支期和燕山期是两次相对独立的造山运动,各自都有一个完整的造山和造山后发育的构造-岩浆旋回,详见表6-13。印支期和燕山期各自都有一个完整的地质事件序列的顺时针PTt轨迹,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有3幕,后者有4幕(表6-13)。大别山UHP的PTt轨迹中记录从220~210 Ma的快速等温降压的退变质作用,和大别-苏鲁UHP的两端,胶东荣成石岛和桐柏山、花山寨、松扒等地发育的造山后A型花岗岩类(216~205 Ma),以及广泛发育于下扬子前陆盆地内的印支期南象运动(约205 Ma)造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均表明印支期碰撞造山运动已经于晚三叠世末期结束(表6-13),扬子与华北两个克拉通块体的拼合已完成,燕山期已进入另一个挤压造山运动期(邓晋福等,1996a)。

表6-13 大别地区和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地质事件序列简表

(据邓晋福等,2001)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下扬子盆地的构造属性,在印支期属于大别-苏鲁UHP碰撞造山带的前陆盆地,但是在燕山期时它已不再属于造山带的前陆盆地,而是整个中国东部滨太平洋造山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造山带内部的沉积-火山盆地。还有,表6-13已告诉我们,燕山造山运动于中生代末期结束,所以,喜马拉雅期,包括下扬子在内的整个中国东部进入了另一个构造发展期,即大陆裂谷发展期(邓晋福等,1996 a),前面我们讨论过造山后伸展与大陆裂谷伸展在动力学性质上的不同,燕山期早白垩世的造山后伸展是一个不稳定的造山带动力学系统走向稳定的标志,喜马拉雅期的大陆裂谷伸展则是一个新的不稳定动力学系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