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是什么?

2025-05-18 06:45:3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玉米小斑病又名玉米斑点斑,是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夏玉米发生较重。

症状

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严重。主要为害叶片、茎、穗,籽粒也可受害。病害因品种和病原生理小种不同,症状有3种类型:①病斑椭圆形或近长方形,黄褐色,有明显的深色边缘,病斑扩展受叶脉的限制;②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扩展不受叶脉限制,呈灰褐或浅黄褐色,无明显的边缘,有时病斑上有轮纹,高温高湿时病斑边缘有时出现暗绿色浸润区;③病斑表现黄褐色的坏死小点,不扩展,边缘有黄褐色晕圈,这是较为抗病的1种表现。叶鞘、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一般为不规则形或纺锤形,黄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可产生霉状物(彩版三,13)。

病原

无性阶段为Bipolaris maydis(Nishik.)Shoemaker(=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ishik.et Miyabe)属半知菌亚门离蠕孢属;有性阶段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o),属子囊菌亚门。

分生孢子梗散生,褐色,直立或有膝状曲折,褐色至绿色,单生或丛生,基部稍膨大。分生孢子浅褐色至深褐色,椭圆形、长椭圆形、柱形或倒棍棒形,3~10隔膜,以5~8隔膜为主,中间或中间稍下部的直径最大,向两端逐渐窄细,两端细胞钝圆,直立或向一方弯曲。有性阶段的拟子囊壳黑色,部分埋在寄主组织内,表面布满分生孢子梗和菌丝。拟子囊壳在茎和病叶基部组织上偶而可以看到,干燥或过湿都不适于拟子囊壳的形成。子囊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占重要地位。

根据玉米小斑病菌对不岗细胞质的玉米致病力差异,可分为O、T两个生理小种(表2-1)。

表2-1 玉米小斑病T小种和O小种比较表

由于我国玉米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是正常细胞质自交系配制杂交种为主,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生产上极少使用,所以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专化性的T小种,未成为优势种,仍以O小种为优势种。

发病特点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在病株残体内外以菌丝或分生孢子越冬。在地面上能存活1~2年。病残体只要不腐均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所以,堆放在村舍的玉米秸垛、遗留在田间的病叶、苞叶、秸秆等,都是来年发病的初侵染源。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上。如田间湿度较大、叶面有游离水滴时,分生孢子4~8小时即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到叶表皮细胞内,3~4日即可形成病斑。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重复侵染,蔓延扩散,直到天气变冷、湿度降低,不利于病原菌为止。

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流行,除与感病的夏玉米品种有关外,病原菌的越冬菌源及在玉米生育期菌量积累的速度也有重要关系。从苗期到抽雄前后,如环境条件适合,病原菌通过多次重复侵染,迅速积累较多的菌量,就可在玉米灌浆期形成大流行,导致严重损失。春玉米一般发病晚,病害扩展缓慢,到生长后期,即使积累了较大量的菌量,往往玉米已接近成熟,一般不致引起严重损失。

温度和湿度对小斑病的发生和流行最为重要。它的需要适温比大斑病菌高。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3~25℃,最低为15℃,最高33℃。适于田间发病的日平均温度为25.7~28.3℃。具备适温又有充足水分(降雨),则病势迅速发展,很容易导致大流行。在华北,夏玉米正处在拔节抽穗阶段,如遇降雨天数多,湿度高,则往往引起小斑病的大流行。

防治方法

根据河北省研究结果,初步总结出短期测报的指标: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在20%左右(单株下部2~3片叶见病斑)时,结合气象预报,将有中到大雨,田间病情在半月左右将暴发。这个时期将是摘除底部病叶之后喷药防治的键时刻。具体防治方法请参阅大斑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