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泰山是远古华夏文化的发源地。远古时期的泰山,气候温暖,草木蕃茂,成为先民繁衍生息的乐土,在当时拥有先进文化的东夷族便发祥于此,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环绕周围。传说时代远古部落帝王,大都与泰山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被尊为“人文始祖”的黄帝,以龟为图腾,泰山以南的龟山,便是黄帝氏族的一个地理标志。相传黄帝还曾封泰山,禅云云,为上古开启封禅大典的“七十二君”之一。其后的尧、舜、禹等帝君,亦都踵迹封禅泰山。尧、舜还曾立都于泰山之下;尧都平阳,据考即今新泰;舜都都君,据考即今肥城石横。夏朝开国之君大禹,史称其家出“崇山”,生于“石纽”,据考其地即泰山之禹石汶。商之先世,亦活动于泰山附近。周族代商,在泰山南北分别建立齐、鲁两国,致泰山地区的位置在此后政治格局中日益突现。古部落的发祥兴盛,古帝王的频繁活动,使泰山成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
而且,秦国的先祖伯益生活在泰山脚下。《史记·秦本纪》所载:秦之先祖伯益为舜治理山泽、驯服鸟兽,被舜“赐”姓为“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司马迁径称“秦之先为嬴姓”。嬴族故城何在,查先秦时《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史记》等以“嬴”为地名者,惟有一“嬴邑”,其故地即今泰山东麓和泰莱平原之间的古赢城。三代之世,古部族或以地为氏,或以国为氏,故“嬴邑”之名必与嬴族有关。宋人罗泌《路史·少昊纪》有伯翳(益)“始食于嬴”之说。嬴族之国号“秦”,也与泰山有关。《盐铁论·结和》篇载:“伯翳之始封秦,地为七十里。”;《春秋》中有鲁地“秦亭”的记载,应该是伯益的第二个封地, “秦亭”在泰山以南的古东原中,唐人高适《东平旅游》诗中“汶上春帆渡,秦亭晚日愁”之句是对此遗迹的吟咏。伯益的两个封地都在泰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