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市三伏潭镇红阳村凉风习习,由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有限公司组织的中稻“扬两优6号”现场观摩会在这里召开。该村种植大户樊友言望着自家100多亩金灿灿的中稻,高兴地对现场参观的各地代表说:“这个种子真是好,优质、高产、抗虫,今年这里大规模的稻飞虱就没有影响到我的田。种水稻这么多年,我还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种子,你们一定要宣传下,让农民兄弟都去种,确实值得种。”
“扬两优6号”是该公司继“两优培九”之后再推出的中籼超级稻换代组合。已分别通过江苏、湖北、河南、贵州等省及国家审定。2006年被湖北省农业厅列为主推品种。近一两年来,鄂东地区推广扬两优6号“一种两收”轻型栽培模式达1万多亩。全年单位面积产量基本可以达到或超过双季稻常规产量,实现“吨粮”目标。
经过2年多的试验示范及研究表明,扬两优6号具有再生力强、产量高、增强优势、高产高效、节约成本等特点。 “扬两优6号”助农民增收了1个亿 。
本报讯 昨日,由市农科院承担的“优质两系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中试与示范”项目通过农业部专家组验收。该项目在实施期间,先后示范推广面积264.52万亩,促进稻谷增产7935.6万公斤,带动农民增收1.19亿元。
验收专家组成员、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推广处处长赵耀辉说,“扬两优6号”已被列为长江流域水稻优势产业带主导品种,能够在试验期间积极推广应用,充分表明了该品种的优越性。
2005年湖北审定,编号:鄂审稻2005005
品质产量:2003~2004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4%,整精米率58.8%,垩白粒率14%,垩白度2.8%,直链淀粉含量15.4%,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80公斤,比对照Ⅱ优725增产4.87%。其中:2003年亩产558.73公斤,比Ⅱ优725增产10.74%,极显著;2004年亩产552.86公斤,比Ⅱ优725减产0.47%,不显著。
特征特性:株型适中,叶片挺且略宽长,叶色浓绿,叶鞘、颖尖无色。抽穗至齐穗时间较长,穗层欠整齐,穗部弯曲,谷粒细长有中短芒。分蘖力及田间生长势较强,耐寒性一般,后期转色一般。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3万,株高117.3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59.8粒,实粒数124.0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7.43克。全生育期138.6天,比对照Ⅱ优725短2.1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穗颈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稀播,培育多蘖壮秧。鄂北4月中旬播种,江汉平原、鄂东4月下旬播种。秧龄30~35天,及时移栽。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亩插1.8~2.0万穴,基本苗8~10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3~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8。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底肥,插秧5~7天后亩施尿素5~7.5公斤作分蘖肥,适量施用保花肥。浅水勤灌,适时分次晒田,收割前一周断水。4、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螟虫等病虫害。5、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
6、品种名称:扬两优6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4006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品种来源:广占63-4S×扬稻6号 特征特性:属中熟两系杂交籼稻品种,生育期145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浓绿色,叶片形态直立,叶略宽,叶势平展,株型较紧凑,株高113cm;穗长25cm,穗弧形,穗分枝较多,穗粒数160~190粒,结实率85%,粒金黄色,细长,千粒重28.5g。 品质分析:2001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测试中心(杭州)品质分析:糙米率80.1%,精米率73.8%,整精米率71.5%,粒长6.6mm,长宽比3.1,垩白粒率10%,垩白度0.7%,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9mm,籽粒蛋白质含量9.6%,直链淀粉含量15.0%。 抗性鉴定:2002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ZB5、ZD1、ZE3、ZF1、、ZG1五个生理小种表现高抗(0级),对ZC15小种感(5级);对白叶枯病菌群Ks-6-6、Px079、Js49-6、浙173表现抗(1级);对穗颈瘟表现抗(1级),抗倒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豫南稻区中籼区域试验,8点汇总平均亩产稻谷638.4kg,比对照一豫籼3号增产9.6%,比对照二汕优63增产2.7%,居12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2年续试(A组),8点汇总平均亩产稻谷586.3kg,比对照一豫籼3号增产19.7%,比对照二Ⅱ优838减产0.2%,居11个品种第2位。 2003年参加豫南稻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5.9kg,比对照Ⅱ优838减产3.0%,居7个品种第5位。 适宜地区:豫南籼稻区种植,一般亩产60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