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朱元璋为何爱读书?

2025-05-15 10:21:3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很多人知道,朱元璋出身草根,家境贫寒,放过牛羊,当过和尚,也曾经乞讨,后来通过农民起义建立明朝。但对他酷爱读书却知之甚少。 事实上,他小时候上过数月私塾,“既就学,聪明过人”,但终因缺钱辍学,只得去给地主放牛羊。父母双亡后,乞讨流浪淮西。淮西的游历,使朱元璋眼界大开,17岁重返寺院,“始知立志勤学”,跟几个老和尚学习佛经。 由于根底浅,基础差,有些书读不懂,或不全懂,他就不耻下问,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参加农民起义后,李善长、冯国用、陶安、夏煜、朱升、朱潇、刘基等一批儒士前来投奔,他们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帮他分析形势,出谋划策,使朱元璋进一步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于是,他更加发奋学习,“时乃寻儒问道”。每到一处,就设法招揽儒士,留置幕府,朝夕相处,讲经论史。同时,“令有司访求古书籍,藏之秘府”。每天早起晚睡,挤时间阅读。登基后,还特在京师奉天门东边设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置大学士员”。他处理完公务,常抽空去那里,“命鸿儒进经史,自批阅,终日忘倦”。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朱元璋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不仅能读懂古人深奥的著作,还能动笔为文作诗。他曾得意地对侍臣说:“朕本田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出成文,释然开悟,岂非天生圣天子耶?”朱元璋经常亲自动笔,起草命令告示或其他文稿。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一口气便可拟就一篇文稿。篇幅较大的著述,几天的功夫也可完稿。洪武七年十二月,他在政务繁忙之际,抽空撰写《御法道德经》,从初三开笔,到十三日即杀青完稿。 朱元璋认为,读书是为了应用,可以吸取古人成败的教训,作为自己统治的依据。他读书之后,经常能够联系实际,对许多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提倡改进文风,下令不准写那些哗众取宠,专门雕琢文字的文章,强调写文章要讲求实效。 由于朱元璋的刻苦自学,到了中年即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文章,而且还能填诗做赋,吟诗联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一生写下大量著述,除7卷、20卷、30卷、55卷等几种版本的《御制文集》外,他还亲笔撰写了《资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初、续、三编)、《大诰武臣》、《御法洪范》、《御法道德经》、《集注金刚经》、《周颠仙人传》等著述。若按时下的标准,弄个兼职教授和博导的头衔,是完全够格的(好在当时并不流行此类官员“作秀”风气)。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面对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读书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读书是最好的充实剂;面对变化莫测的事业需求,读书是最强的加速剂;面对无法预知的前途命运,读书是最优的聪明剂…… 也许读书的好处,人人都能够说上很多,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养成并非易事。在笔者看来,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中有一流传很广的名句:“学向勤中得”,值得我们牢记。朱元璋从识字不多到识字多多,既能武亦能文,关键就在一个“勤”字。 现在一些官员老喊没有时间读书,其实只要少参加几个无关紧要的“开幕式”、“闭幕式”,少赴几次纯属应酬的宴会酒席,时间还是能挤出来的,关键就看心里是否有个“勤”字。 如今一些官员经常会出现短视行为,甚至决策错误,就是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不进取的结果。我很欣赏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的一个提议,领导干部要“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 毕竟,领导干部的视野是否开阔,对于自己分管的领域是否熟悉,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效果,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命运,关乎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善于读书的领导,往往知识面比较宽,决策比较理性,为人处事也更儒雅、从容。这无疑也给社会一种示范效应,为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现代著名的古典文论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比喻做学问之前,先要有思想准备,看到学海无边、知识无涯,从而激发有志青年奋斗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和勇气,同时又感慨自己的学问之不足。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这比喻开始读书做学问为有所收获,要刻苦攻读,不怕艰苦,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最高目标,孜孜不倦,毫不懈怠,纵然是身心交瘁,殚精竭虑,“人比黄花瘦”也矢志不渝,在所不惜。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无夕》)这比喻经苦读钻研,一旦你历经艰辛,“九死而未悔”之后,突然有所发现有所得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人生莫大的幸福和快乐,其乐融融。 无独有偶,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徐宗文先生在谈到学习的目的时,也把“为知、为己、为人”称为读书的三重境界:为知,指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读书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事来对待。博学从而多才,这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这是古今读书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为人,指读书要“为黎民百姓”,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为第三境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刻阐明了“为人”是读书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