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一天只吃两顿饭,当时的生活习惯有关?

2025-05-20 23:47:0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古代的时候因为没有电灯的发明,所以人们很难在晚上从事生产活动。大家一般是早上日出而作,晚上日落而息所以这就要求人们白天的时候要努力的去争取时间去务农。古代人们一般只吃两顿饭,第一顿饭是在早上起床吃的,第二顿饭是在下午的4点以后。其实和我们今天相比就是省去了一顿中餐,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因为如果早上出发去地里务农,到时候中午再返回家就会耗费很多的时间,所以他们一般都会把握住中午的这段时间,省去路上的路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去务农。
其实这也和当时生产力的低下是有关系的,当时的农民并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去支撑他们一天吃三顿饭。因为那个时候的农作物每亩的产量不是很高,所以即使农民很认真的工作,也只能够勉强维持一个温饱,像在在南宋以前,虽然大多数人是在是吃的是两顿饭,但是贵族他们还是吃的是三顿饭,到了南宋以后,经济发展的比较迅速了,生产力提高了,大家都开始一天吃三顿饭了。
其实一日三餐也并不一定以后都会固定的。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很多专家都建议要少食多餐,那么之后也有可能出现一天吃比三顿更多的这样子的一个状况。
经过科学研究,少食多餐是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每顿饭不要吃得太多,吃个七八分饱,然后可以分散一些来吃会比较好。就像现代社会一般年轻人如果晚上要加班的话,通常都会增加一个夜宵,如果是公司安排的有下午茶,那么这样一天除了三餐之外还会增加两餐,也就是五顿了。这也是符合人们工作的强度和生活的节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