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地下水库运行后库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2025-05-12 14:46: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为验证滹沱河地下水库运行至2020年底,库区地下水环境变化情况,本次选取2020年(方案Ⅱ)预报水位,进行滹沱河地下水库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因7个因子受人类活动剧烈程度和自然演变等多因素控制。其中,某个因子或多个因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或突变),均触发其他水文地质影响因子的变化;又因本次评价主要反映大时间尺度的变化,主控因子为地下水水位埋深在时间与空间上变化;为对比建库前、建库后库区各子区的地下水环境,以图7.14为基准,初步评价和验证滹沱河地下水库调蓄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过程中库区地下水环境变化的趋势。本次地下水脆弱性评价采用MapGIS,结合DRASTIC方法,选取了7个水文地质影响因子,它们分别是:①D—水位埋深。依据图7.20,选取2020年石家庄地下水流场图[方案Ⅱ]。②R—净补给量。选取1956~2007多年平均降水量519.8mm,并结合图7.15和表7.13计算。③A—含水层介质。参数选取依据图7.5。④S—土壤介质。参数选取依据图7.5。⑤T—地形坡度。评价区属太行山前平原区,地形起伏不大,地面坡度由太行山前的1.6‰~2.5‰,下降到平原的1‰~0.5‰。⑥I—包气带介质。参数选取依据图7.5。⑦C—含水层渗透系数。

7个水文地质影响因子数据获取后,根据表7.7,进行各因子分级、权重和等级确定,并由公式7.1进行评分。各因子的选取与评分结果见表7.7。DRASTIC脆弱性评价数值越小,含水层越不容易被污染,即脆弱性程度弱;反之,则容易污染,即脆弱性程度强。本次DRASTIC评价,以建库前评价结果分区为基准,根据表5.7评分,评出结果。最终,可将滹沱河地下水库库区(面积1022.73km2)划分为较不易中等易污区(70~86、86~100)、较易污区(100~133)、易污区(133~140)、高易污区(140~170)、极易污区(170~190)等5个区。通过表7.19,可以初步评价验证建库前与建库后库区地下水脆弱性和区域性变化规律。建库后,因长期渗入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及石家庄市压缩开采地下水量,致使2020年库区区域性地下水位抬高,各区脆弱性评分值呈现区域性整体下降,集中反应库区脆弱性程度变弱,抗污染能力区域性增强。

表7.19 滹沱河地下水库库区脆弱性分区评价表(2020年)

注:本次主要考虑7个水文地质影响因子的地下水位埋深与降水量,评价结果没有再分区,目的在于便于对比建库前后环境变化。

1)2020年底,较不易中等易污区,较建库前评分值整体下降,在10~20之间。该区位于石家庄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中心区,建库运行一段时间后,库区水位抬高,其抗污能力变化不大,仍属于较不易、中等易污区。

2)2020年底,较易污区,较建库前评分值整体下降,在7~20之间。该区处于石家庄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影响范围边缘,建库运行一段时间后,库区水位抬高,其抗污染能力变化较大,抗污能力增强,属敏感区,仍属于较易污区。

3)2020年底,易污区,较建库前评分值整体下降,在7~20之间,变化值大,其抗污染能力变化较大,抗污能力增强,脆弱性程度变弱,属敏感区。该区仍然应该采取措施避免污染的发生,建设水环境观测站,监控管理。

4)2020年底,高易污区,较建库前评分值整体下降,在10~20之间,变化值不大,含水层较不容易受到污染,脆弱性较强,属敏感区。即使抗污能力增强,因库区有滹沱河河傍水源地、滹沱河裸露河床(地下水污染的天然窗口)、回灌区和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渠。因此,该区应按国家有关法规严格保护、控制与管理。

5)2020年底,极易污区,较建库前评分值整体下降,下降值为10,分布于滹沱河河床及其两侧,变化值不大,抗污能力增幅度不大。但该区仍属于极易受到污染的高风险区,脆弱性极强,是滹沱河河傍水源地的保护区,也是滹沱河地下水库的核心地域。应该严格按国家对水源地的要求监控与管理,仍属于较高级别的保护区。经过初步评价分析,很明显,滹沱河地下水库在合理控制入渗量与科学开采石家庄市地下水运行10年后,库区区域性水位抬高,地下水脆弱性程度区域性变弱,含水层的抗污能力区域性变强,初步体现滹沱河地下水库科学配置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的同时改善石家庄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地下水环境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