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丹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是由一位英国建筑师威廉·萨尔维(William Salway)在香港创立。1858年,他从英国出发,途经香港前去探望在澳大利亚的父母,却在香港停留了下来。十年后的1868年10月1日,他在香港开创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就是后来的P&T的前身。1870年,事务所加入了一位随军的测量师W.威尔森(W.Wilson)。
1880年代,年轻的建筑师卡文·巴马(Clement Palmer,1857年—1953年)加入该事务所,不久他参加汇丰银行总行大厦(第二代)的设计竞赛并获胜,他的成功奠定了巴马在事务所的地位,他成为此后近30年事务所的设计主持。1895年,他和合伙人、结构工程师亚发·丹拿(Arthur Turner)两人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RIBA),事务所也以他俩的名字重新命名为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 1912年(民国元年),事务所派乔治·威尔森(George Leopold Wilson,1880年—)和洛根(M.H.Logan)前往上海开设分所,并开始使用“公和洋行”这个中文名称。几年以后,威尔森和洛根成为事务所的正式合伙人和主持人,于是将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
乔治·威尔森来到上海后接到的第一个设计任务是位于外滩4号(改为3号)的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这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外观基本属于仿文艺复兴风格。1916年大楼建成,巴马丹拿也在上海获得了承认,并将行址迁入该楼。
此后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巴马丹拿在上海陆续设计了一批颇具水准的建筑作品,成为上海实力最为雄厚的建筑设计机构。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约有10座是他们的手笔,几乎占到总数的一半,其中堪称代表作的有汇丰银行大楼、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和中国银行大楼。这些建筑今天均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