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也算国际旅游城市?

就桂林也算国际?
2025-05-08 00:39: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桂林,一座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以拥有甲天下的山水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一流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城市功能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以及最适合人类居住、能够满足现代人多元化旅游需求的国际旅游城市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四海宾朋。 桂林迈向国际化旅游城市的一个突出标志是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入境人数排名全国城市前列。桂林在我国旅游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城市。近年来桂林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00多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00多万人次,入境人数在全国城市排位第五。建国以来,先后有8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元首和政府首脑先后访问游览过桂林。从尼克松开始到克林顿,美国历届总统先后访问过桂林,并为美如仙境的桂林山水所倾倒。最近,美国参议院临时参议长史蒂文斯先生及9位参议员也访问桂林。2005年,桂林市全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2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95亿元,比2004年增长15.6%。企业全年上缴政府各项基金和税费9362万元。 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又是桂林迈向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另一个突出标志。继2000年,桂林市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后, 2005年达536.92亿元。“十五”期间,GDP 增幅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11.1%,高于“十五”计划预期目标2.1个百分点,高于1979-2000年(即改革开放至九五期末)平均增长速度1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9:30.9:36.2调整到2005年24.3:39.3:36.4,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顺序由“一三二”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呈现均衡、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财政收入51.61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13倍,年均增长16.3%,增幅高出预期目标6.3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1044元,比“九五”期末增加540元。财政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8.0%提高到2005年的9.6%。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9.5%。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2亿元,排广西第一;农业增加值126亿元,排广西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3003元,增收365元,总量排广西第三,增量排广西第二;粮食总产205.6万吨,水果总产166.6万吨,蔬菜总产371.7万吨,食用菌总产10.23万吨,均排广西第一;生猪出栏529万头,肉类总产48.9万吨,分别名列广西第一、第二。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继续加强,城乡面貌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为桂林迈向国际化旅游城市夯实了基础。桂(林)梧(州)高速公路(桂林段)、两江国际机场扩建、巴江口水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使用,万福路、城北自来水厂、百条小街小巷改造等城市建设工程相继完成,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创城”工作成效显著,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 坚持不懈的“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环保”,使桂林全市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66.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7%,绿地率达35.6%,市区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达8.4平方米。漓江城市段水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一级和二级空气质量平均每年达到330天以上,“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公园被建设部授予200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该市被评为全国城市区域环境质量和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双十佳”城市,并在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全国47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定量考核中,连续5年名列第一,是全国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