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殉葬,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驾崩,9月葬于骊山。秦二世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意思是说,但凡和始皇帝睡过觉的后宫女子,无论妃嫔还是侍女,只要没生孩子,就全部殉葬。《史记》上说,死的人非常多。秦始皇陵,因为有孩子而幸存下来的后宫女子,就真的躲过一劫了吗?仅仅几个月后,秦二世一口气砍了12个兄弟的脑袋,车裂了10个姐妹。这是史书上说。他们的母亲命运如何,这还用问吗?
1976年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数目可能对不上――秦始皇陵东侧发现17座杀殉墓。在已挖掘的8座墓中,有7座墓内各有人骨架一具,其中女性2人,男性5人。这些死者的身、首、肢体分离,有一个头骨上还插着一支铜箭头,说明是先射杀,后被肢解的。这些墓葬的规格都很高,排列整齐,说明是同时埋葬,考古认为很可能是秦二世诛杀的兄弟姐妹。
汉朝后宫妃嫔有生养皇子,且其子有封国者都可以出宫,可前往其子的封国安享晚年,称王太后,如汉高祖妾侍薄姬,在汉高祖死后前往其子代王刘恒的封国――代国,称代太后。又因东汉郭圣通被废后称中山王太后,可知东汉沿西汉俗。
有人说是令其守陵,有人说是直接殉葬。前者的证据更多一些。如在成帝死后,班婕妤就到陵园守陵至死,死后葬入陵园。《汉书》卷97下《外戚传》:“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传中还录有班婕妤的一篇赋,其中写到:“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所以知班氏至陵园后并未死。
东汉皇帝驾崩,其未育子女或夭折者妃嫔者,称”诸园贵人”,《汉书?安帝纪》注云:“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所以可知这些妃嫔也去守陵了。、特殊的妃子,如戚夫人,因被皇太后记恨,皇帝死后即被杀。汉朝几乎没有妃嫔生殉之事。
唐朝的皇帝驾崩后,有子的妃嫔可以随儿子出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死后,韦贵妃被封为纪国太妃,随儿子出藩;燕德妃被封为越国太妃,随儿子出藩。但其他妃嫔没有相关的记载,所以不知道这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际遇。
刘晓庆饰武则天,无子的妃嫔则出家为尼,武则天和感业寺的故事,大约人尽皆知。也正因为这场不伦之恋,在武则天之后,皇室取消了这种隐患极大的后宫安置措施,而改为守陵。据《资治通鉴》记载,凡皇帝驾崩,“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也就是说,宫人们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天晚上等死鬼皇帝来相会??想想就毛骨悚然。
宋、清别居冷宫,在宋朝,高等妃嫔在皇帝驾崩后迁居别宫,而且位号可以晋级。比如宋神宗的武婕妤,在徽宗即位后,“进昭仪、贤妃。”在清朝,后宫有称号者,包括低等的常在、答应,一律迁居到寿康、寿安等宫。
如果和新皇帝或者太后关系不错的话,可以不断提升级别,并提高各种待遇。比如曾经和慈禧太后一同侍奉咸丰皇帝的祺嫔,她活了67岁,经历了四任皇帝,有过三次升职――咸丰皇帝死后,同治皇帝晋尊她为祺妃,13年后又晋尊为祺贵妃。光绪皇帝死后,宣统皇帝晋尊她为祺皇贵太妃。她死的时候,距离清王朝覆灭只剩一年。但无论如何,在宫廷里,这些人属于被遗忘的一群,所以她们生活的地方,就称为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