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期里,生产者剩余还可以用厂商的总收益与总可变成本的差额来衡量。因为在短期里,厂商的固定成本是无法改变的,总边际成本必然等于总可变成本。
当产量为1时,可变成本即是边际成本,即VC(1)=MC(1),当产量为2时VC(2)=MC(1)+MC(2),以此类推,VC(Q)=MC(1)+MC(2)+…+MC(Q)。表明可变成本可以用边际成本曲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来表示。
此外在短期里厂商无论生产还是不生产,固定成本都是要支付的,实际上只要价格高于可变成本,厂商生产就是有利的。这时继续生产不仅能收回全部的可变成本,还能够补偿一部分固定成本,可以减少损失;若厂商不生产,将损失全部的固定成本。所以图(b)中阴影矩形的面积便是生产者剩余,它等于总收益减去总可变成本。
为也是刚刚想明白这个问题。
首先明确,生产者剩余的意思是每一单位上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部分的加总,意味着每一单位给生产者带来的福利加总。
接着我们讨论什么是边际成本加总。边际成本加总(对短期供给函数SMC曲线的积分)讲的是各个单位产量上的成本加总,是生产中实际变化的成本。而总不变成本从一开始就确定下来不发生改变,故所有成本变动皆为总可变成本。
然后我们来看你的问题,前面已说明,边际成本之和等于总可变成本,那么在既定产量(一般为均衡产量)下,TVC=STC-TFC(长期不涉及可变成本,就不写S了),针对于均衡产量的AVC是固定值,所以总可变成本=AVC*q=右图阴影下方的面积=边际成本总和。
最后,生产者剩余等于收益减去供给函数积分,另一种表述是收益减去总可变成本TVC,希望能帮到你。
简单来说吧,短期而言,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成本就是可变成本,因为你的固定成本已经一次性投入进去了。既然我们已经选定了产量q为生产者剩余的边界,在q处的AVC的值就是线段bq,而产量是线段Oq,所以AVC乘以产量q就是你的总可变成本TVC,也就是阴影矩形下面那个矩形,所以生产者剩余是总收益OPEq-下面的矩形=阴影矩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