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反论,是俄裔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二战后的1953年根据自己的调查提出的一种于当时占主导的经济论点不同的观点即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个论点就是里昂惕夫反论,而后来的经济学家也根据这个论点延伸出了很多相关理论,使得该反论成了一个相关学说。但从全面的角度看该反论也存在着不足需要人们去弥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更显得脱离实际。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力图用新的学说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个转折点就是里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或叫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出口的应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却发现,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模型刚好相反。由于赫--俄模型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