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 施舍,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中文名
韩信胯下之辱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人物
韩信
年代
秦朝
古文
【出自】:
(1)《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解释】:
(1)淮阴:地名,今江苏淮安区(原楚州区)附近
(2)好:喜欢。
(3)中情:内心
(4)众辱之:当着众人面侮辱韩信。众,名词作状语用。
(5)能死:能不怕死。
(6)出我袴下:从我裤裆里钻过去。袴,同“胯”,两股之间。
(7)孰视:仔细地看。孰,同“熟”。
(8)俛:同“俯”。
(9)蒲伏:同“匍匐”。
(10)一:整个,全。
(11)以为怯:“以之为怯”的省略形式,省略的“之”,代词,代韩信。认为他很胆怯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结合《史记》的说法,这样解释。 1.韩信幼年贫苦,但是抱负远大,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所以,他习惯佩带宝剑,加上韩信身材高大,属于比较扎眼的人,所以在家乡淮阴被一群地痞流氓看不惯,经常挑衅他。记住,是一群地痞流氓。 2.当时户籍制度严格,不能随意离开家乡。 3.秦朝法律苛刻,甚至残暴。 综上所述,韩信招惹上了当地流氓团伙,所以为了“一劳永逸”的躲开这些麻烦,专心积蓄能力,研习兵法,所以在一次尴尬的挑衅中,选择了爬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