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可是堂堂的一品大员,司礼监太监中最高级别的掌印太监只是三品。
明朝独特的监管体制下,原来的丞相之权,被内阁和司礼监一分为二。二者各司其职,互相制约。这样一来,内阁拥有“票拟”权,却缺少了掌印太监手中的“批红”权。
如果内阁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得到司礼监的配合。所以,掌印太监官阶虽只有区区四品,但是内阁首辅乃到六部尚书都要高看一眼,让他三分。
扩展资料:
因为“胡惟庸案”,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职位和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皇上直接掌管。这样皇上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朱元璋强悍能干还行,而接下来的皇帝就有些吃不消了。
鉴于朱元璋的永远不许设立丞相的祖训,只能变通的方式,到了明成祖内阁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等到了明成祖儿子明仁宗及其孙子明宣宗时代,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
为防止再次拥有丞相权力的问题,明宣宗对内阁的权力加以限制,将国家的决策权分为“票拟”和“批红”两大块,票拟就是拟定事情的处理意见,由内阁阁员用蓝笔书写,然后呈皇帝审批。因为皇帝用红笔审批,所以叫“批红”。
后来到了明朝中后期,为制约不断坐大的文官集团,加之皇帝亲自“批红”嫌累嫌麻烦,就用自己身边近侍、备受信任的太监来代皇上“批红”,并用以制衡文官集团,以享皇权。
这样司礼监掌印太监就应运而生了。本应由皇帝亲自“批红”权力,就落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手里。这样一来,掌印太监就成了皇帝的代表,皇权的影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礼监掌印太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内阁首辅
单从官级上看首辅仅次于皇帝,司礼监太监连掌印太监都不如,当然要低于首辅了。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这个司礼监太监如果还兼职掌印太监,另外又兼职东西场厂长的话,那首辅见了他也得下跪,比如魏忠贤,号称千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