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称西部边民为戎人,南部边民为蛮人;秦、汉之际,始称诸族部为亚羌人;后汉王朝曾与甘、青地区的先零、烧当诸羌部有往来,诸羌又与西藏地方的唐托、发羌诸部有联系。
4世纪初,鲜卑族吐谷浑部从辽东沿阴山西迁至甘、青地区,建立地方政权,与青海的西海诸族部和西藏的蕃域诸族部的西羌人,有了直接往来。隋代统一中国,势力远及青海湖以西,除与吐谷浑部交往,还与西女国、大羊同、苏毗、党项、附国、西南诸蛮等诸羌部也有通好往来,并通过诸羌部接触到白兰、嘉良、悉补野等部。悉补野部是善域诸族部的一支,世居雅隆河流域,到6世纪与7世纪之交的隋开皇年间,逐渐成为蕃域诸族部联盟的首领,势力遍及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广阔地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西羌150余族部兼并融合,组成了几个地方政权。公元7世纪初期,唐朝代隋而兴。约略与此同时,雅隆河谷匹播城的悉补野部首领,先后征服波堡、娘堡、工堡、达堡以及珞域、门域、小羊同(象雄)等十余地区诸部族,定都逻姿(逻些),建立了吐蕃王朝。
公元10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中原地区历经梁、唐、晋、汉、周和北宋、南宋的政权更迭,实力转弱,无暇西顾;自宋初以大渡河划界,更与吐蕃诸部往来阻隔。仅只有西凉(六谷)、邈川等地方首领,曾接受过朝廷的封赠。以党项(弥药)人为主体的西夏王朝,构成宋代北部威胁,而青海唃厮罗(宗喀)政权,则是宋朝屏辅。在吐蕃王朝故土,分为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三个地方,除磨榆(拉达克)、古格、布让三处政权传世较长;其余如亚泽、逻娑、武三咩、雅隆等地方政权均始终未能得到发展;在桑噶、达堡、工堡、波堡等地及藏曲河流域仍然处在彼此不相统属的分裂割据状态。从11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若干政教合一封建制度的地方政权。在吐蕃王朝,旧日辖地,门域、珞域和喀木、脱思麻等处,更加分散成为众多的游牧群落;而吐蕃王朝极盛时期,曾抵达过的大理、于阗(李域)、加湿弥罗,则逐渐与当地诸部族交错杂处。
进入13世纪后期,元朝统一全中国,由中书省在甘肃、陕西、云南等地设置行省的同时,开始“郡县吐蕃之地”正式在青藏高原各地建政设治。元朝以青藏高原为吐蕃王朝故地,遂统称其地为“吐蕃”;于中央特设宣政院(初名释教总制院),直辖其地。遇事则设行宣政院,并派官兵前往。明代统一中国以后,裁撤了"宣政院"建置,摒弃了"吐蕃"这一过时的称谓,改建两个都指挥使司和一个军民元帅府,直接受命于朝廷。朵甘都指挥使司:在答思麻及喀木地方,大体上相当于元代吐蕃等处和吐蕃等路两宣慰使司故地。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最初辖治十三万户;不久即以诸王受封而逐渐取代。
望采纳
吐蕃。或“西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