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性格是怎么样

2025-05-21 16:01: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问题一:在事实上刘备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杰出的政治家。若论他们的德行、品格,曹、孙则远远不如刘备。刘备立身处事所表现出的品格特点,虽属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范畴,但作为政治家的品格而言,至今不失为一面光亮的镜子。
在汉末三国那个动乱的年代,曹操表现出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用“奸雄”二字概括是很不确切的,问题主要是他的个人品格存在严重缺陷,如屠徐州、坑降卒,残杀生灵无数,为人又诡谲多诈,崇尚独夫哲学,误杀吕伯奢全家而宣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在哪个时代都是站不住脚、会受到谴责的。孙权在个人品格上的毛病,主要是生性多疑,乱加猜忌,杀戳了不少无辜臣下,晚年更甚,使得朝臣人人自危。而刘备,从他举事之初到称帝之后,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把握好处世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个人品格方面没有什么明显的闪失。这是刘备在品格上不同于曹操、孙权之处,也是他大半生颠沛流离最终能成就鼎峙之业的重要内因。
翻阅三国史书,综观角逐群雄,可以说没有那个争霸图王者的政治思想品格能跟刘备相比。刘备是汉末三国时代最孚众望、最得人心的争雄者,也是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三国政治家。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刘备,是历史上的那个刘备,而不是《三国演义》小说、影视剧中的刘备。小说和银屏上的刘备,很多方面非其真貌,它们都没有把刘备的作为和品格艺术地反映出来,反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歪曲史实、虚假不实的误导作用。所以,我们更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刘备。
乱世之年得民心
颠沛流离受尊敬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系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在汉武帝时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在宗庙祭祀中因献助祭金不合规格,触犯律令,被削去爵位,于是世代就在涿县安家。刘备的祖父、父亲都在州郡做过官,但到刘备的时候已家业衰落,成为底层百姓。这很可能是刘备父亲早逝的缘故。
由于年少失去父亲,刘备跟母亲靠贩草鞋、织苇席为生。他家屋旁有棵大桑树,枝叶繁茂,远远望去犹如皇帝乘坐的华车之盖。刘备小时候跟族中小孩在树下玩耍,说他长大了要乘坐这个羽葆盖车,吓得他叔父急忙训斥他不要胡说,这可是灭门之罪。十五岁时,刘备奉母亲之命外出游学,师事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卢植是当时著名的大儒,但刘备对读书没有多大兴趣。先主传说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高七尺五寸,垂手过膝,回头能看到自己的耳轮。平时少语寡言,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之士,因而许多少年争相归附他,同族人称他“非常人也”。史书上所说的这个少年刘备,已使我们看到他性格上的一些基本特点。
历史上的刘备,也不是如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温文尔雅,形同儒生,而是很有勇力、血气刚强之人。他起事之初参与讨伐黄巾起义,作战十分勇敢,“数有战功”,曾受伤后佯装死状,逃过劫难,并因其“有武勇”、“有军功”而被任命为安喜县尉,怒鞭督邮的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当时上面来了个督邮,住在官舍,刘备上门求见,督邮推故不让进,刘备于是闯到里面把督邮捆起来,责打了两百杖,将印绶解下系在督邮脖子上,又将他绑在拴马桩上,然后弃官逃走。历史上的刘备,不仅敢于一怒鞭督邮,宁可不当官,而且曾袭杀徐州刺史车胄,斩下曹将蔡阳之首。这些事都是先主传明确所载,到《三国演义》里,则分别加到了张飞和关羽头上,刘备勇烈的一面便被抹掉了。
当然,刘备给人的主要印象并不是在武勇方面,而是在为人的品质和品格方面。汉末由于国家大动乱,百姓受尽战乱之苦,田园荒芜,衣食无着。刘备当平原相时,将府中财物施舍给百姓,以度饥荒,自己在府里跟“士之以下者”即一般办事人员同席同食,无所挑扌......>>

问题二:在真实历史上刘备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简单来说,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和小说里完全就不是一个人。
小说里关张做过的很多看上去比较鲁莽的事其实都是刘备自己做的,你自己想想,刘备如果不是一个豪气冲天的人,是怎么当上关张这样“万人敌”的带头大哥的。罗贯中把刘备黑的不像样子,完全成了伪君子。举个例子来说,刘备年轻的时候打过的败仗很多,如果关张不在刘备都会亲自断后,掩护小弟撤退。我靠到了小说里,就变成刘备卖小弟在后面死扛,自己先跑路了,这黑的都不像人。
我给你粗略说下历史上真实的刘备的几个特点。
第一,这人是真豪杰。真正的英雄豪杰,交友不问身份尊卑,只求意气相投。如果你接触过社会,你就会明白这种大丈夫是多么令人向往。汉末名士许汜和刘备谈话,刘备不会因为他身份高贵就对他青眼相加,反而会因为他志向粗鄙而当面讥讽。刘备早年任平原相时,当地豪强派刺客来刺杀刘备,那名刺客与刘备相谈甚欢,因为意气相投而被引为上宾。原本出身卑微的刺客深受感动,第二天留下字条坦露事情悄悄离去。刘备在当时官虽不大,但也是个县长,现在全中国1500多个县,你可以跑跑看,看看有哪位县老爷有他这份冲天豪情。
第二,刘备品德高尚,是真正说到做到的仁主。汉末长年战乱,人口锐减,曹操早年起兵时有感于百姓多艰,写下《蒿里行》抒发感慨。事实上呢?整个汉末军阀里面,动不动就杀掠屠城,屠杀最厉害的就是曹操。刘备的品行高尚,仁义无双,在那个人命贱如狗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因为与同时代的其他军阀反差过于剧烈而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仁主。刘备出身卑微,早期事业不顺,屡战屡败却又总能屡仆屡起,这背后凝聚的是人心。
赤壁之战前曹军南下,百姓为了多了躲避屠杀跟随刘备逃难。刘备即使无法按正常速度行军,也不愿意抛弃百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这份高贵的道德情操感天动地,古今多少舔着脸把老百姓挂载嘴上的所谓“仁主”,有几个是真正说到做到?呵呵,鳖党长征的时候记得把苏区的老百姓带走了吗?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有几人能与之相比!古今中外多少豪杰志士心驰神往,恨不能追随先主效死。
第三,刘备有一份非常坚定的政治理想,并且以此凝聚了一大批同样理想的仁人志士。刘备以祖先刘秀匡扶汉室的事业激励自己,出身非常卑微,但是匡扶汉室之志不折不挠。刘备转战南北数十年,屡战屡败,刘备集团却始终颠扑不破,誓死追随左右,刘备集团反而越挫越强,麾下武将皆为当世豪杰,帐前文臣尽为四海英雄。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刘备集团的奋斗史诗俨然就是一部热血少年漫画。在他的感召下刘备集团三代人始终为了这一目标前仆后继,生命不息,奋斗不已。姜维继承老师的遗志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直到成都投降仍然不肯屈服,一计杀三士,匡扶汉室之志至死方休。虽然刘备的事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的事迹却像是在中国古代充满了成王败寇的冰冷历史当中划过的一颗闪耀流星,这颗罕见的流星又因为此后数百年五胡乱华, *** 被当做两脚羊屠宰的凄凉乱世而显得格外璀璨动人。

问题三:刘备的性格分析 40分 人物性格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坚忍不拔,终成大事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骸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问题四:刘备性格特点是什么? 刘备长厚似伪
1 桃园三结义 忠义可嘉
2 三英战吕布勇武
3 北海救孔融 仁义
4 青梅煮酒论英雄韬光养晦,机智勇敢,小心谨慎
5 元直走马荐诸葛 善于笼络人心
6 定三分隆中决策 谦恭真诚,惜才爱才
7 携民渡江仁政,爱民,仁义
8 托孤虚伪阴险
9 火烧连营以怒兴师,恃强冒进

问题五:刘备的为人,性格 刘备性格多侧面
刘之仁
一、刘备投奔刘表时,,刘表待之甚厚,刘表死时托孤于他,并说:“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刘备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刘表死后,伊籍劝他以吊表为名就便擒下刘琮,以夺取荆州,诸葛亮也极力怂恿。刘备垂泪说:“吾兄临终托孤于我,今吾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刘备不乘人之危,忠厚待人的秉性如此,故刘 琮 投降后,荆州军民不少归附刘备。当他率军和拥着数万名众向樊城撤退时,即使在曹兵快到的危机情况下,他也不愿抛弃民众逃走,这充分显示了他的仁厚爱民的性格和秉性。
二、刘备在被邀入蜀的过程中,他趁驻守葭 荫关以拒张鲁之机,严禁军士,广施恩惠。后在进军成都时,他立起免死旗,对众将兵说:“汝川人皆有父母妻子,愿降者充军,不愿降者放回。”他取蜀后,又广施仁政,使东西两川,民安国富,天禾大成。正因为他能以仁结民心,因此人心归之,如小说第二回中,他一到安喜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第三十回中他 治理新野,“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称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刘之伪
一、占领益州是由诸葛亮提出经刘备 同意的隆中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刘备图天下的重要战略方针,故刘备在得荆州以后就着手策划占领益州。刘备提兵入蜀,是应刘璋的邀请前来支援的,且刘璋又是他的同宗,要取益州就 得 师出有名,因此刘备内心所想却无法说出口,有时还否认其事,如庞统与法正劝他与刘璋会见时就席间以夺取益州,刘备却假惺惺的说:“刘季玉与吾同宗,不忍取之,”经庞统、法正再三要求,刘备才说出心里话,“吾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他主张恩信已立,取得蜀人支持后才占领益州,这件事除了表明刘备有胸怀全局高人一筹的战略思想外,是不是多少有些虚伪呢?
二、第八十五回,刘备遗昭托孤时,泣对孔明曰:“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毛批曰:“或问先主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话乎?恐知其必不敢,心不忍,而故令之闻此言,则真辅太子之心愈不得不切矣。”知子莫如父,明知儿子不才,却如是说,实为结孔明之心,使其死心为蜀汉效力。
三、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后,传言汉帝己被害。众人进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刘备见了众人的劝进表,大惊曰:“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当有人讲到曹丕篡汉自立时,刘备勃然变色日:“孤岂效逆贼所为!”而且拂袖而起,入于后宫,过了些日子,孔明又引众官入朝劝进,刘备还是说,“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孔明苦劝数次,他还是坚持不从,后来众官以“不久必尽散矣”为要挟,他才讲出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看,刘备本来是极想位登九五的,可是为了不落下话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戏,这不是“欲显长厚而似 伪”了吗?
刘之骄
截止到三顾茅庐,刘备确实是一位礼下贤土,谦虚纳谏之仁君,可随着事业的一步步发展和壮大,特别是他在蜀称帝后,他的骄傲也在渐渐地滋长,直至发展到最后,他为关羽报仇决定伐吴时,赵云规劝他不听,秦宓进谏,他置之狱中,孔明上谏表,他掷于地下。当他征吴时,吴派陆逊为大将,马良提醒他“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他却自负地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他将蜀兵四十余营,皆移于山林密处,依溪傍涧,就水歇凉,马良建议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请教宰相,他骄傲地说:“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宰相?”这时的刘备与当初之刘备岂不是判若两人 乎 ?结果陆逊一把火,几乎把他的全军烧光,自在情理之中。...>>

问题六:刘备的人物性格 刘备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胆小片事,新机很重
他最爱问人家为之奈何
对于能人志士,可以不记前嫌,算的上知人善任.
出身市井,但是善于学习.能抓住机遇,适时而生
但因为家有悍妻,估计晚年日子也不太好过
哭是假像,主要是脸皮厚,心黑
大耳朵 假仁义 装厚道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主要有这样几个性格特点:一是亲贤爱士,善待人才;二是生性善良,受民如子;三是待人宽厚,不求全责备;四是偶有权谋,颇有心计

问题七: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性格如何?优点哪些缺点哪些? 刘备是个枭雄,明面上光伟正,实际上精于算计,擅长掌控人心。最大的优点就是百折不挠,坚挺执着,能忍人所不能忍。最大的缺点就是个人能力,无论执政还是治军,都远不如另外两位三国君主。

问题八:刘备的人物性格 刘备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胆小片事,新机很重
他最爱问人家为之奈何
对于能人志士,可以不记前嫌,算亥上知人善任.
出身市井,但是善于学习.能抓住机遇,适时而生
但因为家有悍妻,估计晚年日子也不太好过
哭是假像,主要是脸皮厚,心黑
大耳朵 假仁义 装厚道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主要有这样几个性格特点:一是亲贤爱士,善待人才;二是生性善良,受民如子;三是待人宽厚,不求全责备;四是偶有权谋,颇有心计

问题九:刘备性格特征 皮厚

问题十:刘备在正史中的形象如何 历史事实上的刘备性格非常坚强 一次次失败 一次次有爬起来 而且人望特别好 经常读史书 刘备一生一直是在打仗 久经沙场的老将了 下面是他具体他的一生 和三国演义里的却别很大 你看看吧: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由于“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所以以下也称他“大耳”,呵呵...
好了,直入主题。大耳从小家境贫寒,成年后织织草鞋度日,要钱没钱,要名没名,要人没人,却有一颗创业的心。不容易的,想想现在哪位能在啥都没有的情况下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于是乎,大耳为了能有些资本,死活扯上了“皇叔”的关系,不管真假,这“皇叔”的称谓也算聊胜于无,当时也没啥人当回事情,这才有了后来孔融说听说过平原刘备,把个大耳激动得不行...... 说了这么些,无外乎一点:刘备起家不容易,他没有另一位枭雄-曹操所拥有的家族势力和官宦背景,起点完全不一样的。但请看扁刘备力挺曹操者,客观点看具体环境。
先说说刘备的御人识人上。
大耳起家时就得到了三国时代一些最优秀的人才,他的两个义弟(历史上没有结义的说法):关羽张飞。尤其是关羽,其统兵能力在三国时代是位居最前列的之一。看了演义以及后来的网络文章,很多人会觉得大耳是靠哭吸引住人才和哭出天下来的,或美其名曰“伪君子”。真的如此?关羽张飞在刘备最最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不离不弃,忠心耿耿。此外还包括才能不那么出众的糜竺简雍等,靠哭能哭得他们死心塌地啊?笑话了。演义的功劳,和李世民一样,被演义描写为只知道哭,有事问军师。都知道小李是军事才能最好的皇帝吧?其实刘备也一样委屈的。
刘备为何一开始那么落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实力使然。他没有自己的地盘,缺乏成功的物质基础,结果被打得到处流窜。在那样的日子里,没有发生属下叛变,实在是不容易的。其御下能力和魅力可见一番。而后来的杰出人才卧龙凤雏,乃至黄忠魏延等,无不甘效死命,且其大部分人才的获得,是来自三国中期(中后期可鲜见优秀人才加入曹营的哦)。后来对诸葛亮说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证明他比诸葛亮识人能力更高一层。
而白帝托孤,更是刘备用人识人的光辉一笔。现在竟然有人说这是刘备设局束缚诸葛亮,还什么“帐后刀斧手...”云云,真是写架空小说的好手。很简单的,他不死的话,干嘛说这种话?而他死了,这句话还有效力吗?诸葛岂非可以用此成为夺位的凭证?对比下曹睿托孤司马懿吧...... 地球人都知道,司马家是很“对得起”曹家的......
至于提拔黄忠魏延,笼络益州士大夫阶层,这些就不说了。
其次说说他的政治品格。
刘备的口号是兴复汉室,自己以皇叔自居,在那个年代无疑非常有号召力。虽然实际效果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有效,但在政治上颇得忠于汉室的士大夫阶层所接受。而其人宽厚仁义亲民的政治风格,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
说到宽厚仁义亲民,可能很多当代人觉得不算什么。可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物质水平远远超过古代,没有劳役制度,没有严厉的等级制度,没有严酷的刑法,自然对宽厚仁义亲民感觉淡薄。当然无法体会当一位终日劳作的百姓突然看到一个出身贫寒却宽厚亲民,还号称是皇叔的官府大员出现在面前的感受,而且要注意是在乱世中!So,别太把所谓的“真小人”当回事,那时的宽仁难能可贵!看到很多小网民口口声声不把宽仁当回事,却对曹操屠徐州、坑降卒的行为默然无视,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也许中国真的进入了纯粹的利益时代了......
刘备人望上的巅峰之作发生在曹操南征时。“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