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光法师的人物成就

2025-05-12 19:57: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果光法师在大兴土木扩建寺院的同时,矢志不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大愿。寺院的兴建,道场的兴盛,是为了更好地行持佛陀弘法利生的事业,普度众生。从1996年开始,法师先后依照经典启建各种法会,并升座宣讲了《金刚经》、《地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弥陀经》、《心经》、《佛说八大人觉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等十多部经典。法师大力倡导人间佛教思想,破除迷信,树立四众弟子对佛法的正知正见。
为了推广佛教文化,1997年,法师创刊《徐州佛教》杂志,专门负责对外结缘经书和佛教宣传,目前已结缘经书数百万册,结缘地区遍及除西藏之外所有省市,对于弘扬佛法,引导信众正信正行,爱国爱教,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与时俱进的果光法师,思想开明,尊重科学,他先后指导弟子开通了徐州佛教网站、兴化禅寺网站。把科技为佛法所用,把网络转化为上弘下化的重要平台。
法师天资聪颖,在大乘经典的浸润中,更是开显本具的般若智慧。十几年来,法师笔耕不缀,写下了百万字的修习日记,并将心得体会集腋成裘,出版发行了格言式文集《大道无言》,《云龙山僧十说》,诗集《西行漫吟》、《禅月无声》等。
2000年以后,法师先后在《甘露》、《洛阳佛教》、《人海灯》、《普陀山佛教》、《中国佛教艺术》、《中国诗词》、《江苏民族宗教》等刊物上,发表了《论快乐》、《论宗教与科学》、《论佛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等学术论文。从这些以佛教理论解读人生与社会的文章中,不难看出,果光法师对佛法与生命的体悟,已经上升到更高更深广的境界。
此外,法师还著有《论佛教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论佛教的人间性》、《论佛教的科学精神》、《论佛教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现实选择》、《论儒释道三教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等论作,这些极具创新性的探讨文章,在省内外的大型学术会议上,都曾被选拔出来进行交流研讨。其中《论佛教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现实选择》一文,获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征文二等奖,《论现代传媒与当代佛教》一文,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征文中荣获莲花奖。在法师所著书论中,部分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的格言式禅语,被收录到《中华名人格言》、《八荣八耻箴言录》、《中外哲理名言》等知名书籍中。
探寻文史,西天取经
2004年,在徐州修行研习十五年的果光法师,对徐州佛教的历史有了较深的认知。法师认为,东晋时期的法显大师,从印度取经回国后,在彭城(徐州)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具有印度建筑风格的佛寺——龙华寺。为了考证自己的见解,探寻徐州佛教寺庙、僧人的历史文化,法师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重走法显路,实践当年法显、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当年8月,法师组建徐州佛教考察团从徐州出发,途经40多座中印城市,翻越了祁连山、天山、昆仑山、唐古拉山,淌过流沙河、塔里木河、通天河、沱沱河,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法师一行五人,历经三十九天,行程四万里,参访了三十余座古老寺庙,拜访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搜集了大量法显大师的资料。完成了徐州佛教史上乃至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寻迹法显”的重大佛事活动。在徐州百姓和国内外佛教界、学术界引发了热烈关注和广泛的称许。在四万里艰辛的跋涉中,法师与宇宙万物、天地自然感应道交,对沿途佛教文化参悟深远,一路且行且撰,遂成《西行漫吟》诗集。
2009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法师发表了《论徐州在中国佛教文化传播中的历史地位——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从徐州开始》一文,从中国第一个信佛的政府官员是徐州人、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诞生在徐州、中国佛教文化的正式传播是从徐州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有理有据地陈述,并通过大量的史实论证,确立了徐州是中国佛教文化最早的传播中心,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新理论研究和重大发现,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慈悲济世,服务社会
法师自幼悲悯好施,出家后更是遵循佛陀慈悲喜舍,解行并进普度众生的教诲,在江苏率先成立了弘法的专门机构----弘法慈善功德会,为徐州的扶贫、救灾、教育、医疗、环保等工作募集善款,开展社会救助活动。
自1996 年起,法师率领四众弟子,先后到徐州市、县各社会福利院、聋哑学校、贫困乡镇及学校进行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救助困难群众、失学儿童7600多位,为各受灾地区捐款百余万元。
十几年来,在果光法师的带动领导下,徐州佛教界开展各项爱心活动数百余次,累计捐资约数百万余元,救助范围涉及扶贫、助残、救灾、助学、支教、义诊等各个方面。徐州佛教爱国爱教,慈悲济世的道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赞誉。
苦心孤诣,墨印禅心
法师资质脱俗,文思超凡,在少年时代即现端倪。在文化艺术很难涉及的乡间,法师大器天成,在无人领教的状态下,诵经礼佛之余,尤喜临池磨墨,常为乡亲书写春联挽帐。法师随手涂抹的山水花鸟,也被乡亲惊为真物。出家后,更是利用点滴时间,遍临百家,取法乎上,寓佛法于书法中。由于法师少欲无忧,在书艺上能更直接地转向精神境界,因此信手写来,皆能骨气深稳,格调清雅,意境空灵,深得僧俗两界所推崇,并争相宝之。
2012年11月24日,徐州艺术馆举办了“禅墨三昧——果光法师书画展”,展出法师近年来五十多幅书法、绘画等作品。
2014年1月4日,中国艺术之乡青州万荷艺术馆举办了为期五天的“墨印禅心——果光法师书画展”。共展出法师书画作品八十余幅,开创了青州佛教题材书画展之先河,为在当今全国书画界反响强烈的青州书画领域注入了清凉之风、般若之智及纯正的佛教文化元素。
法师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艺术与宗教有共同之处,都在探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古往今来,很多僧侣艺术家在修行的道路上,通过书画的研习,体验人生与艺术的奥秘,同时开阔了禅门修行的路径,打破了度化众生的界限。
2012年1月,由果光法师担任院长的江苏省源缘书画院,与中国第一书画网、《中国佛教艺术》杂志社、五台山佛教艺术研究院共同在徐州兴化寺发起“中国禅画艺术论坛”。以书画悟道、弘道已成为兴化寺文化传承的一大亮点。
青灯书案,悠悠十余载,禅心、佛心、书心已在果光法师心中融为一体。法师的水墨画《林深何处钟》,被《中国宗教》杂志2011年第二期采用作封面,还有其他大量书画作品,被编入几十部书画作品集及刊物。近年来,《书法报》、《民族美术》、《人民政协报》、《佛教文化》、《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美术报》等报刊及新闻媒体,纷纷对果光法师书画艺术做了专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