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客家话在汉语中的时间定位,就要了解汉语演变的过程.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时代,声韵学上称为「上古」.上古音主要有几个特点:
无轻唇音:中古的轻唇音皆读为重唇.所谓的轻唇就是ㄈ这个音,重唇就是ㄅㄆ.也就是说,上古汉语没有ㄈ的音.
无舌上音:中古的「知彻澄」母读法和「端透定」相同.可以比喻例如ㄓ这个音在上古念为ㄉ.
复辅音声母:也就是一个字有两个声母.体(tl)、各(kl).这就是为什么「各」可以做「路」的声符.而「体」和「礼」有相同的声符.
在汉代后,复辅音声母消失,语音也渐变.从六朝到宋朝,声韵学上称为「中古」.它又可以前期和后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广韵」这本书.广韵这本书记载的是唐朝初年的语音,许多汉语方言都可以从这本书的音系来加以分析.
唐朝到五代间发生的主要语音变化有:
轻唇音产生:这个变化从初唐开始发生.广韵中尚未有此变化.但客语中已有轻唇音.
正齿音二等和三等合并:也就是庄(照二系)、章(照三系)组合并为照组字.这个变化在晚唐才发生.而客家话中有的次方言合并,有的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