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关于在立世子的问题上确实出现过犹豫,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立司马炎为继承人,也就是在立司马炎为世子后,司马昭便在极短的时间内中风而死,他死前在众人面前用手指指了指司马炎,也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人们将司马昭的突然暴毙,与司马炎联系在了一起,而司马昭的死也确实和司马炎有直接关系。
司马懿发动政变后不就便离开了人世,魏国的大权落在了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手里,司马师当时不管是论能力,还是论资历都要高于司马昭。当时司马师大权在握,而司马师掌握魏国没多久便去世了,司马昭接替了司马师的位子。虽然司马师掌握朝政仅仅四年,但是他为司马家族后来的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昭有两个儿子,司马攸和司马炎!因为司马师没有子嗣,于是司马炎将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当司马昭准备立世子时,他犹豫了。按理来说,他是接替哥哥的位置,立世子也应该立司马攸,但是司马炎却是他的直系继任者,这时候有大臣建议立司马炎合适。犹豫不决的司马昭最后还是立了司马炎为世子。
其实关于司马昭立世子的风波,司马炎也早有耳闻,当他确定被立为世子时,一方面是高兴,另一方面也是忧虑重重,因为他的世子位子并不稳固,司马攸随时都有可能会夺取这个世子。只有继位后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力,甚至保住自己的性命。若想早早继位,那只有想办法让司马昭早早的离开这个世界,根据司马炎的心理状态来看,他将司马昭加害也不是没有可能。
马昭死得突然,因此让人不由得对他的死生疑,虽然没有实质的证据是司马炎害死了司马昭,只是司马昭刚立完太子,而他就去世了,世人皆怀疑。
在公元265年,司马家发生了两件事,一件就是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另一件就是在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突然病死。
由于司马昭死得突然,因此让人不由得对他的死生疑。其中,罗贯中就在《三国演义》中说:“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
许多野史也称司马昭之死,司马炎脱不了干系。那么,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说起来,司马家族能做大做强,首先得益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他先后得到曹丕和曹睿两代帝王的重用,不仅位高权重,还立有军功。因此,不论在朝堂上还是军队里,他的威望都非常高。
都说上阵父子兵,司马懿还有两个狠儿子,一个是长子司马师,另一个是次子司马昭。
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很有武略,特别是司马师,年少时便“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这样一位美少年,是司马懿最得心应手的好助理。他在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后,便被提拔为中护军。他把持着部分禁军兵权,同时还有选择武官的权利。他不看出身,唯才是举,提拔了一批优秀的武将。
除此外,司马师为了帮助司马懿和曹爽争权,还很有远见地养了三千死士,这些人在日后的高平陵政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司马师的雄才伟略让司马懿大为欣赏,因此在司马懿去世后,便将未竟事业交给了他。
司马师不仅把持了朝政,同时还控制了兵权,进一步弱化了曹魏宗室的权力。随后,他在吏政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仅使有才能的人得到了官职,还整顿了纲纪。一时朝野肃然,颇得民心。
司马师虽然近一步控制了政权,但是他所遇到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既有外敌对曹魏虎视眈眈,又有因废帝引发的淮南二叛。
不过,虽然处境艰苦,司马师都强硬地挺了过来。
虽然司马师把持政权只有4年光阴,但他却在这4年里,为司马氏代魏,扫除了很大的障碍。
司马昭虽说魄力不如司马师,但时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就连司马家的政敌文钦和毋丘俭,都称赞他“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但皇帝曹髦,却因曹魏权势衰微,对司马昭很是忌惮。抱着拼个鱼死网破的决心,亲自率领宫中的侍卫和奴仆,去讨伐司马昭。
不过,很不幸的是,他才冲出宫门,就被司马昭手下的人刺死了。
司马昭闻讯赶到,抱着曹髦的头大哭,连说,天下人会如何看我?
为了转移群众注意力,重新树立高大上的形象。司马昭命邓艾、钟会伐蜀。最终果然如他所说,“取蜀汉易如反掌”。
取得蜀汉后,司马昭被封为晋王,他的声望再次刷新高度。
这时,司马昭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
司马昭考虑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嫡长子司马炎,另一个是次子司马攸。
谁知,司马昭才立下太子,不久他便“中风而卒”。
那么,司马昭的死是不是司马炎下的手呢?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他手中的亡国之君有曹奂、刘禅和孙皓,但司马炎并没有为难他们,还把他们分别赐地封侯,让他们到属地去养老,可见司马炎为人并非残暴之君。所以,我认为后世说他毒杀司马昭,不过是牵强附会罢了。
当时司马昭考虑的太子人选有两个:一司马炎和司马攸。谁知,司马昭才立下太子,不久他便“中风而卒”。司马炎不是残暴的人。所以,我认为后世说他毒杀司马昭,毫无依据。
没有实质的证据是司马炎害死了司马昭,只是司马昭刚立完太子,而他就去世了,这样所有人都觉得司马炎最可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