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上台伊始即表示“要想真正改善世界现状,必须实现美苏关系正常化”。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长期拒不承认苏联的美国主动向苏联提出建交要求,并在1933年11月,与苏联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随后深感德国威胁的法国,进一步谋求与苏联共同制约德国。1934年就任法国外长的巴尔图,提出了旨在防止德国日益增长的侵略扩张危险的东方公约,并就缔结法苏互助条约开始与苏联接触。尽管巴尔图在1934年10月被暗杀,而使东方公约与法苏互助条约受阻,但是法国与苏联仍在1935年5月2日在巴黎签订了针对德国的法苏互助条约。
德日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活动,对苏联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在东方有虎视眈眈的日本,在西方有磨刀霍霍的德国,这种东西夹击之势使它陡增战争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因此,苏联本身也加紧了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以摆脱孤立状态。
在与美国建交之后,1933年12月12日,联共(布)中央作出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斗争的决定,并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际联盟。1934年9月18日,苏联加入国联,并担任国联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表明其外交战略已作重大调整。苏联外交目标在欧洲的主要打击方向,由英法转向德国,准备利用国联舞台,推动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