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5-05-21 22:01: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像力。”

  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我力求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蒸发》一课,我打破以往的常规,先让学生观看妈妈洗衣晒衣收衣的录像。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踊跃提出了很多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我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提炼出问题: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为顺利的完成新课指引了方向。

  2、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教师面对受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例如《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课的伊始我演示实验:把一张纸包裹在一段自然水管上,然后放在火上烧。过了很长时间纸始终未燃烧。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探求愿望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小学低年级科学课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睁开眼睛看世界是孩子的本能。所以小学科学课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在观察方法的指导上和观察的有效性追求上。

  1、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仔细的观察

  学生习惯的养成主要在低年级,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我们要肯花时间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给足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的观察。例如:在教学“水的凝结”时,我给每组的学生一瓶冰,然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的观察瓶子内外的变化。正是这静静的5分钟,学生观察到了许多的现象,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打下了基础。再如,在教学《土壤的种类》一课时,我给每组准备好一堆砂、一堆黏土和一个放大镜,同样也是给学生5分钟时间观察,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我走进每个组,指导学生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等方法,分析砂和黏土的不同??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观察不是走过场,观察是需要花时间的、需要有耐性有毅力的,还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2、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观察过程

  眼、耳、鼻、舌、手的感觉对于自然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对事物的认识只靠耳朵听别人讲,或者只用眼睛看书,所描述的文字往往会有模糊不清或不完整的感觉,如要全面清楚地感知新的事物或现象必须综合运用感官,作为获得新知的基础,然后才能促进思考。如对水的观察只有当学生们先根据已有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充分调动眼、耳、鼻、舌、手进行初步感知后,再与粉笔(白色)、白酒、盐水;与果汁一起捻一捻,与牛奶一起装瓶摇一摇中等对比的观察活动中,观察才有了新的、更广泛的内容,学生的各种体验也会跟着丰富起来,才能体味到综合运用感官是了解事物各种属性的需要。也只有学生有了这些体验,才会使学生探究活动得以一步步深入地展开,才能引发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

  3、关注身边事物,勤于动笔记录

  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是通过一两次观察就能解决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随时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养成平时留心生活的习惯,重要的是将对待事物的一般日常态度转换为观察态度,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克服对事物漠不关心、心粗气浮的毛病,凡事多以观察的目光去看一看,想一想。运用在课堂上习得的观察经历,来影响指导他在课外生活,鼓励他们多在大自然中去参加各种观察活动,关注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天气现象,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等比较长时间的观察内容,督促他们去主动地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并且最后把自己所风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兴趣习惯得到培养,从而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手脑结合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要只依赖老师,要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在教学《植物的根》这一课时,学生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遇到这个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实验,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想出合理的办法,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实验之前还要明确实验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总之,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勤于实验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