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口蹄疫,应以预防为重:
a.加强饲养管理,远离病原(控制传染源)
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猪防疫观念,坚持自繁自养制度,搞好科学的饲养管理,严禁从疫区买猪及其肉制品,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隔离,无关人员不准随便进入生产区,全面落实各项防疫卫生措施,保障猪只的健康生产。
b.增强猪的免疫力,净化猪场口蹄疫病毒(净化传染源)
在饲料中添加0.25-0.5%的奥德曼A可显著抗病毒、降低口蹄疫感染的可能性,促进病猪快速康复,防止继发感染,并可减少猪舍中氨气浓度;生长育肥猪亦可使用0.4-0.6%的大荘素,消除亚临床水平霉菌毒素造成的免疫抑制,提高抗病力、显著加快生长速度,改善体形、促进生长。
c.进行科学的免疫接种(降低猪对口蹄疫病毒易感性)
选择与当地病毒株同血清型疫苗(口蹄一针灵),经产母猪每年免疫三次。后备种猪50日龄首免,100日龄二免,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商品猪50天首免,一个月后进行二免,疫病高发期再隔一个月后三免。免疫前5天和后10天使用1%的抗口蹄疫专用免疫应激剂“奥得曼2号”(母猪用量减半),可缓解甚至消除口蹄疫疫苗免疫应激所产生的过敏反应,同时能有效提高抗体水平,减少免疫失败的发生。
d.加强猪场环境控制(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保温和通风换气相结合,特别是注意保温,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干燥舒适,同时还要保证适宜的光照。舍内外应严格消毒,尤其是空气消毒,选择口蹄疫病毒敏感性高的酸、碱性消毒药,如食醋、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带猪消毒用0.3%的过氧乙酸,空舍消毒的浓度是0.5%,保持猪舍干燥,建议一周喷撒一次护舍安,维持猪舍内微生态平衡。
适用时机:
出现口蹄疫症状,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炎、心肌炎、心脏功能衰退、口疮、蹄部水泡及腐蹄病等引起高烧不退,继而蹄冠、蹄叉、趾间、蹄踵皮肤水泡和烂斑,口腔的唇、舌、齿、鼻盘和哺乳母畜的乳头上有水泡、溃疡和烂斑,裸露的无毛部位出现水泡、溃烂,严重者出现脱蹄而拐脚造成蹄壳脱落、腐蹄病等症,病猪破行,喜卧。
推荐方案:
若刚起水泡,水泡没有破裂,只需用河南天行健的口蹄一针灵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瘪消失。若口鼻、蹄子周围的水泡已破溃,流血,甚至蹄壳已脱落,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两次,同时防止心肌炎的继发。水泡破溃处可结痂。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
本病是猪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主要危害猪、牛、羊等偶蹄动物,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本病的潜伏期为1~2天。
【临床症状】病初体温上升至40~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随着病程的发展,在硬地上行走时表现明显的跛行,相继在蹄冠、蹄叉、鼻盘、唇、齿龈、舌面、乳头等部位出现米粒大、蚕豆大或更大的充满灰白色或灰黄色液体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暗红色糜烂。如无细菌感染,一周左右结痂痊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则病变向深层组织扩散形成溃疡,严重时造成蹄壳脱落。当口腔出现病灶时可影响猪的咀嚼,导致食欲减退。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大猪很少发生死亡。但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常呈急性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病理变化】病死猪尸体消瘦,鼻盘、唇内黏膜、齿龈舌面上发生大小不一的圆形水疱和糜烂病灶。个别猪局部感染化脓,有脓样渗出物。心肌病变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所以称为“虎斑心”,此病变尤以突然死亡的仔猪明显。
本病易与水疱病、猪水疱疹、水疱性口炎混淆,单从症状与病理变化,不能做出判断,只有从自然感染的家畜的情况和水疱液接种小动物的观察结果才能予以鉴别。【防控措施】(1)预防猪口蹄疫的预防接种可用灭活苗或猪用弱毒苗。现在生产的猪O型口蹄疫,BEI(二乙烯亚脂)灭活油佐剂苗,免疫保护期为6个月。(2)紧急防制措施①当猪场有疑似口蹄疫发生时,除及时进行诊断外,应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
②一旦暴发口蹄疫,应迅速对疫点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对确诊口蹄疫病例,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标准规程,将患病猪群全部销毁。在最后一头猪痊愈后15天,经过全面大消毒,方可解除“封锁”。解除封锁前,严禁从外地购入猪只。
③对猪场的健康猪,应立即注射口蹄疫灭活疫苗(不能用弱毒苗),每头猪5毫升,颈部皮下注射。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2个月。
口蹄疫症状:
渗出性皮炎 蹄部水疱溃烂 圆环病毒型皮炎 吻突水疱破溃后留下糜烂病变
治疗:若采食时不用打针
1、严刹+十六能 拌料 蓝瘟灵饮水
2、口啼皮炎一喷停
严重时打 5号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