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对广西建设行业的影响?

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对广西建设行业的影响?
2025-05-14 16:58:4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以下资料会对你有所帮助

泛北部湾无疑是世界港口富集区,区域内东盟国家共有各类港口100多个,其中印尼40多个,马来西亚33个,越南43个,菲律宾24个,以北部湾和南海连成的海域为中心呈马蹄型分布,其中越南的胡志明港、海防港、锦普港,马来西亚的巴生港、民都鲁港、柔佛港、槟城港,印尼的丹戎普瑞克港,菲律宾的马尼拉港、新加坡港等,都是年吞吐量超过千万吨的大港,新加坡港更是世界四大港口之一。

泛北部湾中国区域港口涉及广西、广东、海南以及香港等地,包括广西的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广东的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湛江港;海南的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等;香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港口,跻身世界前三名。

如此众多的海港,加上大量内河港,作为泛北部湾地区经济通道的重要节点、产业基地和产品配送中心,对亚太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数量繁多的港口之间,存在着多层面的竞争,为争当所在地区的航运中心或经济枢纽,这种竞争甚至呈现白热化状态。

竞争的最低层面为局部范围的港口之争。最突出的莫过于多年来广西北部湾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由于共同具备“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域特点,为争夺货源一直明争暗斗。铁矿石一直是北部湾港口的大宗货源,防城港以30元/吨的价格承接业务时,其他两港甚至以这一价格的一半与货主签订合作,抢揽货源。这种竞争直接影响到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定位,从而波及沿海产业布局。为争集装箱,上马集装箱码头,为了不让散货流失,兴建散货码头,各个港口变成典型的“小而全”,这种功能混杂的港口设施虽然缺乏专业服务性,却成为各地对外招商的“优势”,使得产业布局混乱,不能按照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发展。

竞争同样也存在于省际之间。广西三港内部恶斗,同时三港与毗邻的湛江港也存在角逐,由于货源地雷同,服务对象一样,广西北部湾港口与湛江港的公开竞争从来没有停止过。防城港工作人员说,每年在西南各地联系货源,广西广东的人常常碰到一块,互相间“躲躲闪闪”。广西“三港合一”的消息传出时,在湛江港一些人员眼里,成了一种“联手”对付湛江港的对策。

更高层次的竞争出现在国家之间。由于泛北部湾地区港口距离不远,相邻国家的港口往往就成为竞争对手。面对新加坡港口的繁荣,隔海的马来西亚就大兴土木建设巴生港,希望将到新加坡港卸货的马来西亚货轮拉回本国港口。

这种竞争,在一定阶段,无疑对促进港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增强,但到了一定程度后,其负面效益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变得扁平,产业格局、供应链的架构重组,对港口通过能力以及港口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化的港口服务成为全球航运越来越强的需要,那种以我为主,各自为政的港口发展显然与之不相适应,已成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马来西亚的巴生港作为东盟国家第二大港,与新加坡港的角逐更加激烈。

——多种因素制约泛北部湾港口合作

专家认为,泛北部湾港口可划分为北部湾港口群、马六甲海峡港口群、菲律宾沿岸港口群。三个港口群目前主要功能各不相同:广西北部湾港、广东湛江港、海南的港口和越南海防港、砚港、胡志明港等呈“S”型分布的北部湾港口群,以大宗散货吞吐为主,集装箱比例逐年上升;新加坡港和马来西亚、印尼的部分港口呈带状分布,形成马六甲海峡港口,是传统的集装箱大港聚集区域,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菲律宾沿岸港口群基本呈带状分布,与马六甲海峡港口群呈平行分布,港阔水深,但内陆交通系统不够完善。

与世界其他大洋海岸的港口“步调一致”相比,泛北部湾港口的整合远为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使得港口资源作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柱的基础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除了新加坡、香港等少数港口,到目前大部分仍然属于中小型的港口。

在东盟10国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十分突出,既有发达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和相对较好的泰国、菲律宾、印尼,还有正在崛起中的越南,而缅甸、柬埔寨、老挝则明显滞后。经验表明,处于经济不平衡状态的地区,先行者为了保持优势,后来者为了迎头赶上,使得竞争往往大于合作,在港口建设上着眼于“求全”而不是“求专”,参与合作分工往往让位于短期竞争的需要,几成必然。

除了经济不平衡,泛北部湾地区的港口合作,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领土、领海争端;二是民族、文化、宗教的冲突;三是作为资源富集地,外部政治、军事势力的介入,这些因素在不断变动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容易造成局部不稳定;四是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矛盾激化,影响对外合作。

东盟各国在政策和法律的制订和具体实施管理中,存在较大差异。而对于提供货物集散服务的港口而言,流畅的物流链,恰恰在信息、技术标准及海事、保险、司法等服务上要求相互紧密衔接。一些专家预测,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海事贸易在2020年的规模将是现在的三倍。技术的发展、贸易的模式、战略、航运议程、路线,对于港口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调整港口结构,进行合理定位,实现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促进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成为泛北部湾港口的共同要求。

——以新模式推动“港口一体化”

随着竞争加剧,泛北部湾区域各港口正在寻求制订共同的“游戏规则”,同时,大型船舶增加,港口信息化服务发展,为港口合作也提供了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内贸易发展,成为各港口的共同要求。

泛北部湾港口群目前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首先是政治秩序比较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泛北部湾各方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中国-东盟关系不断发展,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应对公共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区域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合作领域日趋广泛,合作机制日臻完善。

区域内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合作的动力之源。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达1608亿美元,预计将提前于2008年实现2000亿美元目标。区域内各方合作愿望增强,在连续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企业界人士普遍希望彼此市场更加开放,实现产业的对接。

区域内的局部地区已经看到了合作的趋势。广西今年将沿海三港组建国际港务集团,对港口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管理。广西港口加强与深圳盐田港的合作,加强与包括越南海防港在内的信息交流。一些港口通过互相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双边协调机构,加强了港口相关业务的合作。

专家认为,欧盟、北美两大自由贸易区以及西北欧的丹麦-瑞典,都为跨国的港口合作提供了经验。政府主导是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的基本保障,市场运作是港口发展的基本模式;加强宏观调控是促进港口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港口一体化,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防止恶性竞争,提高区域整体效益。

专家认为,泛北部湾港口群合作的重点领域应放在五个方面:一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港口物流与海运安全,三是临港产业开发,四是与海运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五是港口与海运安全。

对于政府主导,应成立区域性的港口协调机构,如泛北部湾港口群合作委员会,制订区域内港口发展总体规划,拟定具体合作政策,规划合作项目,统筹各方利益,各国政府对于港口公共基础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资产经营联合,推进区域内港口多形式多渠道合作。特别是推进检验检疫、海关、海事、边防之间的相互联合、协作,逐步制订区域内统一的标准,简化区域内货物流动手续,提高效率。

在寻求泛北部湾港口合作中,探索新模式尤其重要,如自由港、国民待遇、统一关税等制度。各国可以在重要港口划出一定范围,实行自由港政策;可以参照欧盟方式,在相互投资和人员就业方面给予国民待遇;还可以在业务合作中,采取一次进关,一次出关,不重复办理报关手续;此外还可以建立关税联盟,相互结算,避免双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

回答(2):

广西建筑业发展快贡献大

——“十五”时期广西建筑业发展状况综述

“十五”时期,是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广西经济进入快速增长的腾飞阶段的起步期。五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制定和战略措施的实施,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速度加快和西部大开发力度加大,广西建筑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深化改革,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建筑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广西建筑业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到较大提升。

首先是深化建筑业企业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五年来,广西完成了建筑业企业按新资质就位工作,并在全行业中推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同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进一步调整建筑业结构。2005年广西1047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分别为216家和314家,分别比2000年减少44家和309家,民营企业则从2000年的195家增加到2005年的517家,增加了1.7倍。建筑业总产值构成则从2000年的国有:集体:民营=58.9:30.9:10.2调整到2005年的58.4:15:26.6,5年时间,民营企业从数量和生产规模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其次是努力扩大规模,提高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2005年,广西建筑业企业1619家(其中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1047家,劳务分包企业28家,资质以外企业544家),比2000年增加173家,期末从业人数达到46.3万人,比2000年增加10.1万人,增长27.9%,资产合计达到479.5亿元,比2000年增加149.3亿元,增长45.2%。“十五”期间,广西建筑业企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442.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年平均增长23%,比“九五”时期提高12.8个百分点。2005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达到425.2亿元,竣工产值297.8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8倍和2.3倍;房屋施工面积达551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09.7万平方米,分别是2000年的2.4倍和1.9倍。同时,广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增强,在全国的相关排位也相应提高。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2005年广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10.1万元/人,按房屋竣工面积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52.3平方米/人,分别比2000年提高5.4万元和14.3平方米,提高1.2倍和41.4%;利税总额达到25.8亿元,是2000年的4倍,资产利税率达到5.4%,产值利税率达到6.1%,分别比2000年提高3.5和1.8个百分点。

二、总量扩张,发展速度加快

一是总量扩张期缩短。广西建筑业增加值从1950年的0.16亿元上升到1986年的10.6亿元用了36年,从10亿元上升到1998年的106亿元用了12年,而从100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208.9亿元仅用了6年,2005年已达到245.8亿元,比2000年扩大了1倍多,距离300亿元的台阶仅一步之遥。二是增长速度加快。“十五”时期,广西建筑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4.1%,比“九五”时期提高4.7个百分点,2005年增长17.7%,比2000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同样,“十五”时期广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23%,比“九五”时期提高12.8个百分点,2005年增长29.4%,比2000年提高28.2个百分点。可见,随着广西经济发展提速,广西建筑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三、不辱使命,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建筑业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着将不断增加的建设资金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任,在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广西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项目施工建设,建成投产和交付使用的城镇建设项目24786个,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3487.7亿元。先后建成了高速公路、等级公路、港口泊位、汽车客货运站、永久性桥梁等交通基础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广西的交通状况;新增一批火电、水电机组、输电线路以及供水项目,提高了电力和水供应能力;新建成投产的铝业、水泥、汽车、啤酒、钢结构等生产项目,为广西制造业增加了更具竞争力的生产能力;新建成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并结合城市房地产综合开发调整、完善了城市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了一批商业贸易区、居民住宅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增建、改造了一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城市公共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项目,等等。这些建设项目的一砖一瓦、一管一线,无不浸透着建筑施工人员的汗水,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

“十五”期间,广西建筑业总产出达到3000亿元以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54.4%。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建设资金通过建筑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新的社会产品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努力创造新财富,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广西建筑业还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十五”时期,广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57.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82.6%,年平均增长14.1%,比“九五”时期高出4.7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占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比“九五”时期提高了0.6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3%,比“九五”时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05年,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比200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建筑业依靠自身的发展和为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支柱产业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五、建筑业的投资拉动效应和晴雨表作用明显增强。

“十五”时期,广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86.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近一倍,年平均增长21.8%,比“九五”时期提高12.5个百分点。根据测算,“十五”时期每增加一万元投资,可以带动建筑业增加值提高0.14万元,拉动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增加0.27万元,分别比“九五”时期提高12.3%和13.7%。投资力度的加大和规模迅速扩张,为广西建筑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投资拉动效应十分显著。同时,“十五”期间广西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与投资变动趋势基本吻合,使建筑业反映投资形势变化的晴雨表作用明显增强。

六、发挥劳动力蓄水池功能,社会效益凸显。

“十五”期间,广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平均每年年末从业人员为36.7万人,比“九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3.7万人,年平均增长7.8%。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和工种使用传统生产技术的范围较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因而建筑业就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社会转移的主要中转枢纽和蓄水池。“十五”期间,随着广西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建筑业生产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对社会劳动力特别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