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富翁》影评

谁能帮我写出一篇《贫民富翁》影评?要有专业术语
2025-05-21 07:12:0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这部影片的导演正是大名鼎鼎的 Danny Boyle,也许你不知道他,但你一定知道他的名作《猜火车》。作为一个英国人,他拍了一部奥斯卡喜欢,更是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想看的电影,他们想了解的第三世界。在奥斯卡提名中,虽然以微弱的差距不敌《返老还童》(又名《本杰明巴顿》),但这匹黑马是一个豁口-撕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当今印度或者说是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社会生活的缩影。从贫民窟,贫富差距,宗教屠杀,阶级歧视,到穿梭其中人面兽心的“好人”和暴力残忍的“恶人”,有黑帮、有风景、有公路、有戏中戏、有三种视角的镜头剪辑(节目答题、警察审问、生活回忆),更有执著的超现实爱情,当然还有提到印度必不可少的集体歌舞表演(放在结尾虽然很眩目、很温馨,但多少有点生硬)。
但作为一个殖民者,导演的视角多少有些同情大过批判,多少有些发现美多过揭露恶,还有就是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因为不是每个贫民窟出来的孩子都能当上百万富翁,都能像主人公们一样有着一颗或执著、或有着希望、或有着底线的心。)
当然,我想导演也希望用最天真、纯粹、执著、顽强和欢乐的演出,从心底改变大多数人对肮脏、混乱、没文化的贫民窟出来的孩子的歧视和嘲讽。从这一点上,导演可谓用心良苦。
1。 贫民窟和垃圾堆的生活——贫富差距
当孩子们在土泥房上奔跑,踏过飘满垃圾的水道,穿过堆满垃圾的街道,被抓进只有一本书的几十人的学堂的时候。当主人公杰玛为了见偶像一面(那其实是他唯一认识的明星)跳下粪坑的时候。当他们在一座座垃圾堆上搭帐篷睡觉的时候。当杰玛领着美国游客去看贫民窟后误会偷东西而被其印籍司机毒打,他说着“他们想看印度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这就是了!”的时候。我看到的是贫民窟中的生活,我听到的是印度贫民的呐喊,是全世界底层人民的呐喊。对虚伪、强权和与生俱来不公地嘶吼和控诉。那话语里的是贫穷的血与泪和怒与悲。贫富差距所孳生的不公从和罪恶,是所有国家面对的问题。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将会有多少人在贫穷的无奈和现实的悲哀中沉默……甚至走上不归路? 从小时候守着厕所门口收费,拿走弟弟的明星签名去卖钱,再到火车上做生意,当导游并拿游客的鞋拿去卖,再到后来为了进入黑帮高层把弟弟的女友献给了黑帮老大;最后还要死在纸币堆满的浴缸里。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他爱他的家,但没了。他爱他的弟弟,但除非成为头目,要么他没有能力去保护他。 有人说过;真正有力量的悲剧,从来不应该是基于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偶然事件,而由人物的性格所决定的必然选择也不能算构成悲剧的要素;真正有力量的悲剧应该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与社会制度在不可调和的斗争过程中头破血流体无完肤却仍散发出强大人性光辉与感召力的绝唱。他是坏人,但是谁让他去作恶,去成为坏人的?的确他应该向弟弟那样守本分,善良甚至是仁忍,但那样的结果就是一辈子是一个穷人,他的后代也只能在贫民窟里繁衍生息。他要改变,没有受过教育,他能做的还有什么?想生活得更好有错吗?所以,这是时代种下的恶果。是贫富差距的社会制度下的暴力革命,暴力冲突。
2。宗教屠杀
“我每天晚上做梦都会梦到他”,“如果不是因为宗教冲突,我的妈妈不会死去”。本来可以拥有幸福童年的杰玛,某一天突然来了一群人,拿着刀跑向他们。他的妈妈还没说完 “快跑”,就狰狞地倒在了河边。那一幕一直反复出现在他的回忆里,在梦里,在生命的每一个寂静的角落。哥哥拉着他到处跑,警察就站在街角围观,他们一直跑一直跑,直到天黑了,下雨了。他们才疲倦的睡去。但那一夜的梦都是母亲的身影。那一夜过后,一个贫民窟覆灭了。三个幸存的孩子开始相依为命。 宗教一直是和政治文化并重的社会问题,有着地域性和难以逾越甚至是共存的差异性。印度有穆斯林和印度教,早在殖民统治时期统治者就利用宗教矛盾制衡整个印度,而两方教徒自然是统治的工具、自然是无辜的受害者。杰玛因为它无法理解的宗教冲突看见母亲死在他的面前,顷刻间失去了家园。而千百年间,又有多少人,多少的母亲,多少的孩子死于宗教冲突? 这令我们默然。我们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一次次跟着杰玛一同回忆母亲倒下的瞬间,那一刻,全世界停止了呼吸。同时,全世界也抛弃了他们。没有人会为那场屠杀负责,也不会有人去追求责任。就像现实中,直到今天卢旺达屠杀的幕后黑手(甚至执行者)依然逍遥法外。我们看到正义在面对种族、宗教问题时的不堪一击。没有任何法律和道德可以规范一个人的信仰和自身优越感。
3。自身优越感——阶级(种族)歧视问题
那个司机会认为杰玛当导游的同时偷了游客的东西,于是毒打了他。
那个主持人开始的一段冷嘲热讽,当杰玛一次次答对那些问题,他嘲讽的表情越来越僵。后来还在洗手间的玻璃上给了杰玛一个错误的答案,为的就是尽快淘汰他。
那个胖警察一次次的毒打他,居然还有电邢。还戏谑:拉提卡是贫民窟常见的婊子。
主持人和警察串通,让杰玛为完成答题就去吃牢饭。他们认为他肯定作弊了。因为那些高级知识分子都回答不了的问题但杰玛能回答。(其实这没什么,因为杰玛的“常识”来源于“另一个世界”)
歧视发生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一个人有优越感,他就会或怜悯或歧视那个不如他的群体。当他所在的阶层做不到的事被他所不屑的群体做到的时候,就像被煽了耳光一样,他的尊严被侮辱了,他的社会地位被撼动了。所以歧视将变成一种对他们(被歧视群体)的否定,对他们的愤怒。这将可能导致比宗教屠杀的更可怕的问题——社会的不认可和不接纳。 我们看似是默许他们的存在,但实际上有几个能(或者用敢或愿意)站在平等的角度上与他们对话?别忘了《撞车》(讲述美国种族歧视)中真正杀死黑人的那个白人警察,之前不能忍受他的同伴猥亵黑人妇女,又在之后帮助黑人解除了警察的误会。但他最后还是掏出枪击毙了那个本想掏出圣母像的黑人。要不是他一开始就假定那个黑人是坏人,他干嘛要掏枪? 我们都自认为是上帝的信徒,但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作魔鬼的帮凶。
4。利用儿童的犯罪
在垃圾堆里生活的主人公们,后来被从没见过的一瓶汽水骗到了靠用小孩乞讨的组织。他们每天晚上选拔歌唱得好的孩子,弄瞎他们的眼睛,以赚取更多的钱。逃出那里的杰玛多年后在地下通道遇到了当时被弄瞎的同伴(如果不是掏出来,下一个就是杰玛)。那个同伴唱着那首他们用来选拔的歌。那个声音一直在那个条道里回荡。。。杰玛立即掏出了他当导游时挣下的100美元。那个男孩知道上面的头像是富兰克林,可惜他看不到。
他可能是那群孩子中唯一一个知道富兰克林的,证明他曾受过教育。他可能能有个“光明”的未来。可是一切都停留在那个夜晚,那首歌唱完的时候。他面前的黑暗将永远无法结束。杰玛很愧疚,仿佛是由于自己的错导致了他的悲剧。但我们很清楚,是贫穷导致他被骗来当乞丐,是组织头目的利益熏心导致了他人生的黎明永远无法到来。他拿着100美元,还对杰玛说“看来你逃出了。你得救了。恭喜你。"
他依旧善良,仿佛乌云从未在他的内心驻足。他的顽强更让人心痛。个人越是顽强,越显出时代的卑微,社会的软弱无力。有人说过;真正悲惨的,正是这些细节背后的社会环境。这些孩子越是活得顽强,就越凸显出政府的无能,法制的不公与底层人民无法逃避的悲惨命运。 利用儿童乞讨、扒窃、拿走他们的器官、贩卖儿童、甚至培养他们去拉皮条、贩毒、……这都是现在就发生在大街小巷的现实。这是政府无力,民众又熟视无睹的现实。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孟买底层人民生活的细节,贫民窟,垃圾场,众多孩子从黑暗的隧道里跑向拥挤的街上伸出脏脏的小手乞讨:趴在车窗上,拽路人的裤子、跟着他们身后……在这一系列美与丑的对比中,苦难与欢笑是平行存在的。这样的现实让人皱眉,困惑又辛酸。表象的喜剧背后是导演彻骨的悲凉,控诉,无措和叹息。再美好的结局也不能抹去童话中藏匿的真相,笑容中的禽着的泪水,曙光后现实的绝望。
5。超现实的爱情--谁不喜欢有情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而且还是两小无猜
有可能这部影片会成为经典爱情而不是反映现实的文艺片(或者是剧情片)被流传下去。因为杰玛太执着,太执着,太执着。也许真的是It's wirtten吧。越是单纯、纯粹的爱越是美好的。
从乞讨组织逃离时,舍利姆松开拉提卡的手,拉提卡呼喊着杰玛消失在黑暗中的身影,成为了为杰玛永远的遗憾。于是寻找并守护拉提卡就成了他一辈子的信念。
他放弃做导游的优渥报酬,而回到孟买寻找拉提卡。当舍利姆拿枪指着杰玛的头让他离开的时候,胆小的杰玛只是护着拉提卡,他不能再失去她!但是拉提卡不想他受到伤害,而且还是为了自己。于是她用眼神乞求杰玛离开……当那扇门关上的时候,我的心都凉了,更何况杰玛!他一直站了很久,很久。因为他又一次失去了她。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当他坐在电话服务机前,他立刻打下了拉提卡的名字。只是结果太多,他无从查起。但最终他还是找到了她。当他们再次相拥的时候,拉提卡已经被舍利姆献给了舍利姆的老大。拉提卡说如果你爱我就忘记我,从这里离开。但我们的杰玛怎么能弃深陷火海中的心上人不顾!他让她跟她一起走。只是,当他终于在车站等到她的时候,舍利姆也赶来把她抓了回去。
于是杰玛参加了拉提卡最喜欢看的节目—希望借此最后的方法找到她。所以他要一直答题而不是为了奖金尽快离去。
当警察追问的时候,他只是说:“我还没找到拉提卡!”当求救的电话接通时,15秒的时间里,杰玛只是问“真的是你吗? 你在哪? ”
当他们终于在车站遇到的时候,杰玛亲吻了拉提卡上次私奔时被舍利姆划下的伤口,并说着:“It's written”.
其实真正的奖金是拉提卡的出现,他命定的幸福不是来源于百万奖金而是能和拉提卡在一起。
执着的寻找,执着的守候,执着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

回答(2):

叶匡政:《贫民富翁》是在济贫,还是斗富?

奥斯卡新片《贫民富翁》3月26日在国内公映了。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穷人富人们憋了一肚子的眼泪,似乎能在这一部片子中得以肆意流出。奥斯卡幻想着用更动荡的生活、更凄苦的故事、更煽情的神话,让你暂时忘记眼前的挫折。它青睐的电影总有点意味深长,让你不得不咀嚼一下它的滋味。

在没有金钱的日子里,我们以幻想奇迹为乐。这是电影《贫民富翁》告诉我们的事实,也是它从奥斯卡捧走八座小金人的主要理由。一个由苦到甜的成人童话,一个“百万富翁”的超级大奖,一个在印度贫民窟艰难成长的穷小子,一份青梅竹马的忠贞爱情,一种坚定而又青涩的守望,最终完成了一个关于希望、纯洁和信念的故事。它虽是一个电视竞猜游戏,却满足了你对人世的所有想象,主人公的每一次回答,都代表着生命的一次抉择。

如果《贫民富翁》中,没有展示那些满目疮痍的贫民窟、充满暴力的宗教冲突、践踏民权的执法者、毫无人性的黑帮势力,它要获奖也不可能。正是印度这些特殊的生存背景,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世界的想象。所以《贫民富翁》上映之初,印度本土充斥了各种抗议之声。只是它让这种残酷现实,成为了一场梦幻爱情的轻浮背景。于是,穷人获得了财富、正义战胜了邪恶、爱情包容了苦难、幸福替代了悲伤,一个充满奇迹的大团圆结局,正好可以抚慰那些深陷危机的心灵。

《贫民富翁》获奖,算得上一个奇迹。它是印度人写的关于印度的故事,却由英国投资拍摄,最后在美国得奖,似乎表明奥斯卡胸怀地球村的愿望。奥斯卡这次对小制作电影的情有独钟,不仅是对经济危机下电影市场的一次善意提醒,其实也想在市场现实中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美国梦。还有什么比这种真实的奇迹更能鼓舞人心呢?

奇迹的存在,恰恰证明了眼前的困境不是一场幻觉。没钱汉子难,有钱才是男子汉,才是这部电影背后的主题。影片中男孩的胜利,表明财富仍是掌管人生幸福的主导力量。在这部电影中,钱从来不是问题,一夜之间拥有那么多钱,反倒成了一个问题。假如他在游戏中输了一切,他将沦为人们奚落的对象。连常年揭示炼欲生活的导演丹尼·保尔,这次也屈服于了财富,抹去了一切对贫穷和财富的追问。所以他把那个能让人一夜致富的电视游戏,看作了通向永恒幸福的大门,财富则成为人生优胜者手中紧握的门票。

人生何必悲苦,奇迹自会降临,这或许《贫民富翁》想传达给人们的理念。它想表达印度文化中人们对命运的服从和承担,然而使用的却是美国的财富信念作为故事的驱动力。它表达的是贫民,关注却是富翁。这是对印度文化的误解,很多印度人其实把贫穷当作一种理想,贫穷意味着可以把生命从物质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贫穷意味着精神可以更少地被金钱腐蚀。一些印度人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自愿选择了贫穷的生存方式,他们在贫穷中也能感受到生的喜悦和安详。

不过,《贫民富翁》还是值得一看的,因为至少你能从片中获得这样的启示:神永远不会为难那些思想单纯而又坚定的孩子,他们会成为这次经济危机中命运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