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色鹿课文中见利忘义的义指的是对救命恩人要求的尊重和保护。正当调达掉水并差点淹死的时候,正是九色鹿出手救了他,在他向九色鹿宣誓效忠时,九色鹿却要求他不要泄露它的行踪,然而在金钱诱惑面前,调达终于露出了自己贪婪的本性,他违背了自己对九色鹿的誓言,向陛下泄露了九色鹿的行踪,他在这刻成为了见利忘义的小人。
原文如下:
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王妃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头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毛色的鹿。她突发奇想: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做件衣服穿上,我一定会显得更加漂亮!于是她缠着国王要他去捕捉九色鹿。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国王听了,立即调集军队,由调达带路,浩浩荡荡地向着九色鹿的住地进发了。
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乌鸦高声叫喊道:“九色鹿,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再一看,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
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扩展资料
《九色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喜欢阅读,也很容易明白道理。
这篇课文有几个词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知恩图报、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在教学中抓住“恩”“义”“信”“利”展开教学,在对比中赏析人物。
不过,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不仅仅关注九色鹿和调达,还应该有国王。如果站在儿童的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学习,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说出你的理由来。大多数同学都说喜欢九色鹿,并且理由都非常充分,九色鹿勇敢机智,善良不求回报。还有学生会说喜欢国王。
因为国王是在被王妃缠得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下令捕杀九色鹿的,而且他在听了九色鹿的话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严惩了调达,并下令再也不许捕杀九色鹿,所以说他还是一位好国王。这一小小的教学环节设计极大地说明了我们老师在解读教材时的读、问,要站在儿童的解度去设计教学。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了,学生才可能学得明明白白。
《九色鹿》的故事出自敦煌壁画,确实,它具备一个佛教故事的应有的特征:善恶终有报。当然,在宗教故事中,也有可能有另一种结尾:宽恕。世间最有力量的不是爱,也不是恨,而是宽恕。
在九色鹿课文中见利忘义指的是: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出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文中见利忘义的义指的是道义,友谊情义,朋友之间的关系。
希望能帮到你!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出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文中见利忘义的义指的是道义,友谊情义,朋友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