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查找

2025-05-19 23:44:3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生于长安,幼名彘,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正如历史正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 刘嫖,西汉皇室的馆陶长公主,是汉文帝有史料记载的两个女儿之一,窦皇后的唯一的亲生女儿,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同时也是汉武帝的姑母兼岳母。汉景帝时封馆陶长公主;汉武帝时,升为馆陶大长公主尊称窦太主。
馆陶公主是于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嫁给世袭堂邑侯(食邑1800户)陈午为妻,故又称堂邑大长公主。
汉文帝的窦皇后一共有一女二子。按照汉朝的国家体制,幼子梁王刘武必须去封国居住,不得长留京城。窦皇后早年失明,长子汉景帝刘启忙于政务,爱子刘武又远在梁国,身边最是亲近者即馆陶长公主。馆陶是景帝的同胞姐姐,又常给景帝进献美女,是以景帝对姐姐也是十分好。馆陶长公主倚仗母亲的宠爱和弟弟的纵容,出入宫闱,为自己和陈家谋求权利和金钱。
景帝的薄皇后无子被废。由于没有嫡子,景帝最初遵照‘立长’的传统立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 馆陶希望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能成为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太子刘荣。不料刘荣生母栗姬因厌恶馆陶屡次给景帝进献美女而拒绝这桩婚事。馆陶十分恼火。于是,又找上了胶东王刘彻的生母王娡,这回,王夫人同意了。
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长公主嫖有女,欲予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景帝,得贵幸,皆过栗姬,栗姬日怨怒,谢长公主,不许。长公主欲予王夫人,王夫人许之。长公主怒,而日谗栗姬短於景帝曰:“栗姬与诸贵夫人幸姬会,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挟邪媚道。”景帝以故望之。
据志怪小说《汉武故事》记载: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是时皇后无子,立栗姬子为太子。皇后既废,栗姬次应立;而长主伺其短,辄微白之。
这就是人们俗称的金屋藏娇。为了让女儿成为一国之母,也为了报复栗姬,馆陶转而全面支持刘彻,经常说栗姬的坏话(而日谗栗姬短於景帝曰:“栗姬与诸贵夫人幸姬会,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挟邪媚道。”),后来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贬栗姬入冷宫忧死。不久,皇帝正式册封王娡为皇后,立刘彻为太子。
汉景帝去世后,刘彻即皇帝位,后世号汉武帝,立馆陶的女儿陈氏为皇后。
初期,年幼的刘彻在政见上与祖母窦太皇太后发生分歧,建元新政更是触犯了当权派的既得利益,引起强烈反弹。馆陶极受窦太皇太后宠爱,成了汉武帝与窦太皇太后之间的润滑剂。
武帝逐渐长大,有一次到大姐平阳公主家做客。公主招待弟弟看歌舞,期间刘彻初见到姐姐家的歌女卫子夫,十分喜爱,汉武帝借“更衣”在尚衣轩中宠幸了卫子夫,事后刘彻把卫子夫带进了宫。临行前,公主抚摸着卫子夫的后背殷切嘱咐:“若得富贵,不要相忘啊……”
卫子夫刚一入宫就因为陈皇后的嫉妒成为普通宫女,一年多都不得见武帝一面,后来汉宫释放宫女,卫子夫终于见到武帝,哭求出宫,武帝怜惜,卫子夫才再次受到宠幸。(《汉书,外戚传》入宫岁余,以陈后妒,为宫婢,不复见幸。后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之,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卫子夫先后生了三个女儿,成为后宫中‘夫人’一级的嫔妃。
陈皇后自恃皇帝当初得以立为太子,自家有功,于是骄横无礼,并且没有子嗣。听说卫子夫大得宠幸时,“几死者数焉”有不少宫人死在她的手里。发展到最后,陈皇后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女巫楚服等人在宫内施行了巫蛊之术。
巫蛊,‘巫鬼之术’或‘巫诅(咒)之术’,具体包括诅咒、射偶人(偶人厌胜)和毒蛊等,是源于远古的信仰民俗,用以加害仇敌。当时人认为:让巫师、祭司等人把桐木偶人埋于地下,再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就会灾难。由于古人迷信,对巫蛊的威力深信不疑,至于陈皇后与楚服诅咒的对象,以《汉书·外戚传》中“大逆无道”一词看,是刘彻而非卫子夫等宠妃。事情败露后,楚服枭首于市,连诛者三百余人。
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上之得为嗣,大长公主有力焉,以故陈皇后骄贵。闻卫子夫大幸,恚,几死者数矣。上愈怒。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于是废陈皇后,而立卫子夫为皇后。
班固《汉书·外戚传》:初,武帝得立为太子,长主有力,取主女为妃。及帝即位,立为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上愈怒。后又挟妇人媚道,颇觉。元光五年,上遂穷治之,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此时不得不说一下长门宫的来历和主人翁的轶事。其典故出于《汉书·东方朔传》。陈皇后失位后第二年,馆陶公主的丈夫陈午过世。而馆陶在丈夫在世时就已经有一个面首,名叫董偃。
原来董偃和母亲靠卖珠维持生计,十三岁时便跟随母亲出入馆陶家。馆陶见了俊美的董偃,说:“我替你母亲抚养你吧。”于是就把他留在自己的府中,长到十八岁时,出去的时候坐的是高头大马,晚上与公主同寝。董偃相貌英俊,为人潇洒,性格温和。贵族、王公、大臣因为公主的原因,都愿意和他结交。称呼他为“董君”。
安陵人袁叔是董偃最要好的朋友,他对董偃说:“您暗地里侍奉公主,随时都有可能被皇上处罚,您打算就这样若无其事地过下去吗?”董偃惶恐地说:“其实我心里也很害怕,但一直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袁叔说:“城庙路远没有住宿的地方,再加上杂草丛生还要靠民力整治,您何不告诉窦太主让她把长门园献出来,这个地方皇上一直想要得到。要是这样做了,皇上知道了此计是您筹划的,那么您就可以安枕无忧,以后也就不用再担心了。要是您没有这样做,皇上就会提出请求,那时对您又会怎样看待呢?”(《汉书·东方朔传》:爰叔曰:“顾城庙远无宿宫,又有萩竹籍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此上所欲也。如是,上知计出于足下也,则安枕而卧,长无惨怛之忧。久之不然,上且请之,于足下何如?”)
于是董偃去见窦太主,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窦太主马上奏报皇上,决定把长门园献出来。皇上非常高兴,把窦太主的长门园改名为长门宫,董偃也安然无恙。
有一次汉武帝亲自到公主府中,公主拜谢,寒暄已毕,还没有坐定,汉武帝就问姑母:“我想拜见一下主人翁。”(《汉书·东方朔传》:上曰:“愿谒主人翁。”)公主听了,赶紧下殿,去掉耳环首饰,伏地请罪。她说:“我行为无状,辜负了陛下的厚望,该当死罪。陛下没有把我抓起来交给有司审问,已经很宽大了。死罪!死罪!”汉武帝让她起来。公主赶紧收拾好簪环,到东厢房把董偃引出来,一起磕头请罪。汉武帝幷没有怪罪董偃,还赏赐给董偃衣服、帽子。公主摆筵,请汉武帝入席,亲自为皇帝奉食进觞。当时,董偃见皇帝不自呼己名,而自称为“主人翁”。汉武帝听了大笑,饮宴甚欢。宴罢,董偃贵宠之名,天下皆知。
一天,武帝在宣室设酒宴款待窦太主和董偃。当他们要进入宣室时,东方朔执戟上前阻拦,对武帝说:“董偃有三个罪名可杀:他以人臣的名义,私侍公主,这是第一条死罪。败坏男女风化,搞乱婚姻礼制,有伤先王的制度,这是罪二;陛下正当壮盛之年,须积思放六经,留心于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却不知依经书劝学,反而以靡丽为重,奢侈为称,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径淫辟之路,这是国家之大贼,社会之大害,这是他第三条死罪。”
武帝听后,默不作声,过一会说:“我已经摆好酒宴,下次再改吧!”
东方朔说:“不可以。宣室是先王的正殿,不是议论正当的国事,不能进去!正是这样,淫乱的事情才渐渐消除下去。不要弄到这样的境地:竖貂教桓公淫乱,后来终究和易牙一同为患;庆父缢死于莒国,鲁国方得安宁;管蔡诛灭了,同室方得治安。”
武帝听罢便下诏停摆酒宴于宣室,改摆在北宫。让董雇从东司马门进去,后又把它改称东交门。赏赐给东方朔黄金三十斤。从此,董偃逐渐失去了宠爱,三十岁就去世了。过了几年,馆陶也去世,董偃与她一起合葬在霸陵。馆陶和董偃也被认为是往后公主贵人做越礼之事的开始。(《汉书·东方朔传》: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偃始。)
馆陶长公主去世后,其子陈须在守丧期间和妻妾同房,触犯了当时的礼教;又因和其他庶出子弟发生遗产纠纷,被一心找列侯们茬的汉武帝得着机会,废黜了陈家堂邑侯的世袭爵位。
班固《汉书·外戚传》:明年,堂邑侯午薨,主男须嗣侯。主寡居,私近董偃。十余年,主薨。须坐淫乱,兄弟争财,当死,自杀,国除。后数年,废后乃薨,葬霸陵郎官亭东。 窦太后(公元前205-前135)名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道家治国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大汉帝国四百年风云江山的奠基者。
窦氏出身贫寒,她的父亲为了逃避秦乱,隐居于观津钓鱼,却不幸堕河而死,遗下三个孤儿,汉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宫女,窦氏年幼应召入宫
西历195年,高祖刘邦驾崩,吕雉作为皇太后操纵国政。当时,吕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每个王五名,窦氏也在选中之列。
窦氏因家在清河,离赵国近,希望能到赵国去。她向主持派遣宫女的宦官请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时却把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她于是去了代国。虽然这不是她的心愿,但到了代国,代王刘桓却非常喜欢她,先与她生了个女儿刘嫖,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 卫青[1](?~公元前105年),汉族。字仲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东平阳,身高八尺有余。(今中国中西部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霍去病的舅舅。卫青父亲郑季,是一个县吏,在平阳公主家做事时,和婢女卫媪私通,生下卫青。后来,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卫子夫入宫得到汉武帝宠爱。
班固在《汉书》的注解中写明“媪者,后年老之号,非当时所呼也。卫者,举其夫家姓也。”并以汉高祖刘邦之母被称为“刘媪”为例,证明卫子夫生母“卫媪”从夫姓,卫媪的儿女们并非父不详,目前能够证明是冒姓卫的只有卫青一人。
在姐姐怀孕之后,当时的皇后陈阿娇嫉妒,派人抓到卫青,想杀死他。卫青被好友公孙敖救出,汉武帝听说后,召见了卫青,并封他为建章宫监加侍中官衔。后来姐姐做了皇后,卫青也升为大中大夫。
汉武帝改变了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三百户。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后卫青病死于公元前106年。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终于降临在他身上。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是卫少儿,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秦只能寄希望于修筑长城进行消极防御而汉朝却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编辑本段]横空出世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及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长途奔袭”的战术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编辑本段]战神无敌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编辑本段]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编辑本段]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武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陈阿娇
陈氏,大汉孝武陈皇后,是中国汉朝孝武皇帝刘彻的原配妻子。这对夫妻血缘上是姑表亲。
《汉武故事》记载,陈氏小名阿娇,后世人多喜称之为‘陈阿娇’。
陈氏是西汉帝室贵胄:汉文帝是她外公,汉孝文皇后窦氏是她外婆,汉景帝是她舅舅,汉武帝是她表弟兼丈夫。
陈后的父亲是世袭堂邑侯陈午,卒于公元前129年。初代堂邑侯陈婴原本是楚将,项羽死后投降刘邦,后来平定丹阳地区的壮息作乱得以封侯六百户,后世繁衍增加为一千八百户。堂邑在今天的江苏六合。
《汉书·高祖功臣表》:堂邑安侯陈婴,以自定东阳为将,属楚项梁,为楚柱国。四岁,项羽死,属汉,定豫章、浙江,都渐,定自为王壮息,侯,六百户。复相楚元王十二年。
陈后的母亲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卒于公元前116年。
陈后有两个兄弟,长兄陈季须继承堂邑侯,封户依旧为一千八百户。次兄陈蟜,汉景帝年间作为公主幼子,得封隆虑侯,《史记》封四千一百二十六户,《汉书》封一万五千户,陈蟜尚汉景帝女隆虑公主,后来国除,隆虑侯财产封户尽归其妻隆虑公主所有。

回答(2):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63.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310387.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01.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9263.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24.htm

回答(3):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D%F5%C1%A2%C8%BA%B6%C1%CA%B7%BC%C7%D6%AE%BA%BA%CE%E4%B5%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