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叫名字或者直接叫“皇后”。现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皇上和皇后对话的时候都是直呼其本名。
历史地位: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如《周礼·天宫内宰》曰:“王后帅六宫之人。”
古代时中国的皇后被嫔妃、侍女等称为娘娘(殿下)。在西方称呼为陛下。
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出现有多位皇后并立的现象。但其中只有中宫才有真正后宫之主的权利,换言之少数民族的其他皇后实际等于妃嫔的意思,只是叫法不同。
皇后别称:
中宫、正宫: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元后、元嫡:皇帝的元配皇后可称元后,方便和继位皇后(继后)有所区别。
继后:皇帝的第二个皇后,区别元后。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等同于现代语中所说的“老婆”。
天下母、天地母:皆为对皇后的敬称。
坤极:皇后的别称。
慈壶、慈闱:对皇后或皇帝生母(多为皇太后)的尊称,或是用以代称这两者的寝宫。
百度百科--皇后
皇上称呼妻子为“皇后”或者“梓童”。
梓童是皇帝对皇后的称呼,等同于现代语中所说的“老婆”。
根据荀子的观点,天子独大,没有人可与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齐”的谐音“妻“,只能叫后。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
扩展资料:
皇后的别称
一、椒房
汉朝皇后的宫殿多以椒涂壁,用以取暖避邪,也有“多子”之意,因此椒房可别称皇后、或用以代称皇后寝宫。
二、中宫、正宫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三、元后、元嫡
皇帝的元配皇后可称元后,方便和继位皇后(继后)有所区别。
四、继后
皇帝的第二个皇后,区别元后。
五、天下母、天地母
为对皇后的敬称。
六、慈壶、慈闱
对皇后或皇帝生母(多为皇太后)的尊称,或是用以代称这两者的寝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皇后
梓童:也称之为子童!在《西游记》也出现过!
梓童一是源自于《汉武故事》,其中曾讲到卫子夫入宫,岁余不得见,涕泣请出。武帝则因夜梦“梓树”而幸卫子夫,从而得子,并立子夫为皇后。这或许就是帝称后为“梓童”的开始,
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的印章以玉雕成,称做「玉玺」;皇后的印章以梓木雕成,因此皇帝以「梓童」来称呼皇后。
有学者指出,在元杂剧或明代小说中,“子童”或“梓童”不仅用于皇后之称,还用于女仙和女王的自称。
例如《金安寿》中“(老旦扮王母)子童乃九灵大妙金母是也”。《误入桃源》中“(二旦扮仙子)子童二人,乃上界紫霄玉女”。《西游记》中“子童女人国王,俺一国无男子”。这是因为神权原高于人权,稍高一些级别的神仙均可称“帝”、“后”,故仙女称“子童”不足为怪。
梓童:也称之为子童!在《西游记》也出现过!
梓童一是源自于《汉武故事》,其中曾讲到卫子夫入宫,岁余不得见,涕泣请出。武帝则因夜梦“梓树”而幸卫子夫,从而得子,并立子夫为皇后。这或许就是帝称后为“梓童”的开始,
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的印章以玉雕成,称做「玉玺」;皇后的印章以梓木雕成,因此皇帝以「梓童」来称呼皇后。
有学者指出,在元杂剧或明代小说中,“子童”或“梓童”不仅用于皇后之称,还用于女仙和女王的自称。
例如《金安寿》中“(老旦扮王母)子童乃九灵大妙金母是也”。《误入桃源》中“(二旦扮仙子)子童二人,乃上界紫霄玉女”。《西游记》中“子童女人国王,俺一国无男子”。这是因为神权原高于人权,稍高一些级别的神仙均可称“帝”、“后”,故仙女称“子童”不足为怪。
梓童,原为子童。
梓为木中之贵者,古人以梓为有子的象征,皇帝立皇后,不仅是为了母仪天下,更重要的是为了建子嗣,承大统,以延续和维持王朝的长久统治,这是历代帝王都极为重视之大事。把建储称作立国本。因而皇后称梓童,也正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这种心理。
来源
说法一:源于前汉书平话中吕后自称。
说法二:源自于《汉武故事》,其中曾讲到卫子夫入宫,岁余不得见,涕泣请出。武帝则因夜梦“梓树”而幸卫子夫,从而得子,并立子夫为皇后。这或许就是帝称后为“梓童”的开始,
说法三:皇帝的印章以玉雕成,称做「玉玺」;皇后的印章以梓木雕成,因此皇帝以「梓童」来称呼皇后。有学者指出,在元杂剧或明代小说中,“子童”或“梓童”不仅用于皇后之称,还用于女仙和女王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