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满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时两进四合院以及更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绅的住所。而到了现代,一方面,四合院基本上都没有上下水、暖气等卫生设施,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汽车、空调等设备,原来的四合院很难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那样的大家庭也比较少见,有钱的人家通常愿意在交通方便的郊外购置别墅,而不是生活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因此作为民居的四合院是否还存在价值,也是近代以来,一个争论的问题。
随着老城区保护的开展,对原有四合院进行了改造,例如1990年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的对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危改项目,在保留院落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有四合院的平房改为楼房,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设施。该改造工程获得了联合国的世界人居奖。北京南池子危改中,也将部分四合院房屋改成两层,并修建了地下车库。2006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作为对四合院保护、修缮、翻建、改建的参考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开展,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如1998年拆除康有为的粤东新馆,2000年拆除赵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号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绍仪故居。与此同时,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区县级的保护院落。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四合式民居的代表,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中国四合式居住的院落大小与纬度变化成正比,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候越来越炎热,院落的进深却越来越狭小。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太阳的直射角有关。北方寒冷,冬天需要日照充足,而北方日照高度角小,房屋之间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才能获得较好的采光效果。南方地区炎热,夏季需要遮阳,由于太阳高度角大,为了防止过多的日晒,房屋之间的距离必须减小。据统计吉林、北京、江浙、福建四合院院落进深与房高的平均比例为15∶3、10∶3、5∶3、6∶5。[2]例如东北吉林的民居大院呈纵长方形,房房相距较远,房屋在院子中间布局散,厢房布置躲开正房,而不遮挡正房的光线,因而院子较为宽大、空旷,一般的面积在1500平方米(m[2])左右(图2)。之所以它采取这样松散的布置,一是因为东北地区土地广大人烟稀少,建宅时可以多占土地,另外也是因为冬季寒冷,厢房躲开正房可以使正房多纳阳光。相对于北京四合院而言,吉林四合院的缺点是明显的。宅内的房屋互相都不连接,每个房屋都作为一个单体出现,布局松散,每户住宅的用地面积过大,土地利用率较低,特别是住宅的后部空余地过多,有些未能利用的人家早已使之荒废无用了。另外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厢房过长、过多,使院子形成很长的长方形,这些房屋光线不足而不适用。
北京四合院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