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80.90.后的都来解决我的烦恼啊。

2025-05-23 20:43: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不同的时代演绎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环境则演绎人们不同的习惯。社会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标准,这就形成了人们的不同追求。社会在不停的进步,人们的要求也在随之不断的提高,生活标准也就自然的在更新,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现在我们所说的60、70、80后的话题都是在这基础上的一个分支而已。

在中国的60、70、80年代发生着不同的事。在60年代,那是中国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之后的时间段,经济比较乏力,物质水平都是相当的低下,就连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都还不能满足。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们都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只要可以有基本的生活物质满足的话,他们就会很高兴了,故这一代人在生活中对什么物质都会很珍惜,因为他们知道没有的时候那个难熬的滋味。对于70年代的人们来说,在前期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经济水平也是没有多大的发展,人们对基本的生活物资还是比较匮乏的。但是到了70年代的后期,那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是改革开放的开始,经济在慢慢的开始发展,由于经济的带动,生活水平开始慢慢的改变,物资供应也在不断的更新。总体的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开始改变,和以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点改变,趋于和世界随同。对于80后,中国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后,经济形势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和世界文化相联系起来,思想也更加的开放,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80后的生活方式和以往的父辈、祖辈都有很大的不一样,这就出现了显著很热的话题——80后。

60后出生成长于封闭固守的“洗脑式”教育时代,国家义务、社会责任,还有那时势造英雄的情结和说不清根由的义气都深深烙印在这代人的意识中。青春期时日渐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在真正走向社会的年纪,却不幸遭遇了背道而驰的经济变革时代。60后的童年非常贫穷,但是他们的零食都是绿色食品,槐花、榆钱、红枣、桑葚、芦苇根、柳树叶等等甚至可以成为全家餐桌上的美食。用冻红的小嘴吹去上面的浮土,用肮脏的小手擦擦表面的泥巴,就可以放心地大吃特嚼,品尝纯天然食品的醇香,丝毫不用担心会被奸商谋财害命。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对于这方面的事是很在乎的,有谁做这种事的话就会被批斗,方式很残酷,所以基本就没有多少人敢那样做。在他们那个时候,生活是很艰苦的,平时只要有东西吃的话那就已经很高兴的了,更不要说是什么好的东西了。我听我的外婆讲过60年代他们的生活,也就是我爸妈出生的年代。在那个时代生产能力是很低下的,经济水平也是很不好,物资也是相当的匮乏,我外婆说那个时候家里有面粉的话那就是很贵重的食物了,基本都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吃到,有的家里还根本就吃不到,有大米那就更不用说了,比现在的黄金还珍贵。他们经常吃的都是一些什么米糠、蚕豆、土豆、红薯、野菜等,有时就根本什么都没得吃,饿肚子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家常便饭。60后在那样艰苦的年代生活过来,对于现在的生活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对于70后来说,作为“文革”前后出生的一代,非常年代决定了70后的精神世界存在很多空白,零分也能读大学造就了更多的白纸脑袋。伟人曾经说过,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圆。然而,一张白纸同样也可以兼容并包甚至藏污纳垢。好在那个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并没有被一些乱七八糟的思潮所腐蚀。如果说多少有些小资情调的话,那就是所谓的新潮诗歌与言情小说等在作崇。70后是享受准义务教育的尴尬一代。当70后开始自己的学生时代时,突然发现上学开始收学费了。虽然不多,但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比,仍然可以称得上负担。当70一代考上大学,以为自己幸运躲过了80后、90后的高额学费负担时,他们突然又发现,自己却赶上了教育产业化的浪潮。虽然起初还有自费、公费之分,然而好景不长,后70后基本上都被教育产业化一网打尽。与读大学或当兵就可以衣食无忧的60后、50后相比,70后在教育上再次没赶上步点。更要命的是,下一代沉重的读书负担,对70后又构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理威胁。70年代也就是我爸妈们开始读书的年代,在那个时候他们能读书就是很幸运的了,因为还有很多人都是读不起书的。而且他们也不会像我们一样,出了读书的话什么都不用干。他们就不一样了,放学了就得在家里干活,根本就没有时间做什么家庭作业什么的,更不用说是玩什么的了。就拿我老爸来说吧!他那时候读书,书本都是旧书,还有可能是几个人用一本,书包就是用什么旧衣服缝的,而且他们去上学穿的衣服都是很难的,什么补丁那是很正常的,有很大的洞也不足为奇,而且那是最好的了。他们在家里吃的也是吃一顿饿一顿的。这个时期也是生活物资开始大量出现的时代,对于他们来说,那些都是诱惑,就比如看电影,只要什么地方要放电影的话,他们会提前几个小时,翻越几十公里的路去在哪里等候,只为了那几十分钟。这在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想象的。70后的经历有60后的那种艰辛,也有物质生活开始转变的时代,在一个交替的时代,所以他们在接受新的思潮的时候就比60后来说要容易一点,但也不是完全的放开。毕竟他们也有经历60后那样的艰辛生活。

对于80后来说,他们出生的年代就相对60、70来说,生活就好了很多。80后是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20年左右的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奋起拼搏史。与90后不同,他们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了现今这群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有人说“80后”是第一批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新生代;有人说“80后”是生在密罐里、长在鸟笼中、活在战场上的一代;有人说“80后”将面对四二一结构的“独独一代”;有人说“80后”是精神缺钙的一代,也是面临不可承受之重的一代;更有甚者认为“80后”是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众说纷纭。然而,消极的、反面的评价较多。80后所处的时代,是物质条件优越,媒体信息和资讯海量的年代。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不去思考,或者说时代的变迁令他们没有时间思考,他们不沉淀自己,拿过来就全吞掉,没有消化的时间。80后之所以被许多前辈所垢病,就在于他们“速食”的生活态度。80后是生活在网络社会或网络技术和信息时代,是在网络的交互影响中自我发展与成长,网络是其生存或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公共信息与交流平台,是明显的双刃剑。网络上有太多的负面内容,总有太多人被其迷惑,被欺骗。对于爱情,我想每一个时代的人终是一样的。有哪个不是向往美满幸福的爱情?可时代进步了,爱情也不再单纯,不再美好。80后的爱情大多已经不需要承诺,也不需要一生一世,大学生同居的比比皆是。也甚少再有人相信爱情,便也有人冠冕堂皇的自甘堕落。美其名曰,这是现实,是时代的潮流。爱情不再是纯洁忠贞的,“一生只爱一个人,和爱人一起慢慢变老”也只变成是童话故事里才有的事了。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情可以天长地久,也都在守望幸福。可很多人却喜欢在游戏中玩弄感情,于是当游戏结束的时候,它会变成一把无形的匕首,无情的刺向某人。80后也有他们自己的方式,他们具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具有老一辈不具有的活力与激情,但在做事方面又缺乏老一辈的耐力。

不管是60、70还是80后,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环境,也就有他们自己各有的特点。60后生活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们受到当时的思想主义的“洗脑”,也就多了那么多的严肃,做事稳重、有耐心、不怕苦,他们的宗旨是只要有命在就还可以拼搏,所以他们那一代人就出了很多的企业家,很多都没有受过多少文化教育,但是他们有那个拼劲,敢于去不断的努力。对于70后来说,他们的出生环境相对于60后来说有一定的改观,但是生活还是辛苦的,他们也尝试过60年代的那种艰辛,但是在思想上就没有60后那样的“洗脑”,文化程度也饿比60后好了很多,因为70后就开始重视教育了。所以他们在接受新的思想的时候就相对来说要容易一点。但是也不是完全的像现在的90后那样开放,毕竟他们也经历过60后那样的艰辛生活,在心里深处还是有印迹的。对于80后来说,他们出生的环境就比60、70不知道好了有多少,80后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很好,这就给物质生活就有了很好的提供,使得他们的生活就和父辈、祖辈就有很大的不同。80后现在日常生活用的很多东西,在长辈原来的话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且80后在用什么东西都开始讲究品牌话、贵重话。这和长辈的实用化来说有了很大的改观,不管多少钱,只要喜欢就会想办法去得到,这在长辈们是不可能理解的。80后基本就没有尝试过长辈们经历过的那种艰辛,不知道现在的得到有多幸福,所以在很多时候就会和长辈有了一定的代沟。也正是80后现在做事不稳重、没有耐心,只想好的生活,但自己却不完全的去努力。不管80后怎么样,也有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比如性格外放,做事更加的直接话,接受外来文化也比较的容易,和人相处就更加的随和等。至于父辈、祖辈的那些吃苦耐劳的精神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磨练,也就不至于那么的呆板。

世界在变,时代也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在变化。不存在哪一代强,哪一代弱的言论,只是不同的生活环境出来的人,对现在的物质生活的评价不一样。每一代人的评价都会掺杂一点他们那个时代特点,这就出现了分歧。也就是现在80后被大众拿来当话题的一个原因吧!

回答(2):

我90后,男,家庭情况不好(家长比平常同学的家长年龄大,都退休了,而且在班时,都是普通职工)
我说的不知大家信不信,即便是不信,也不要说我泡,谢谢!
我还打不到你洗衣服的境界(不是讽刺啊!),因为我家长对衣服的干净程度要求很高,目前我还打不到。最多洗洗碗,洗洗袜子之类的。但是,在我家,只要是我家长不吃饭(饭端上餐桌时),我也不会吃。只要是我家长不舍得吃的东西,我也不吃。如果我看到我家长吃鱼(打个比方),专拣鱼头,鱼尾巴,我就会把其他所有的鱼头鱼尾巴都放到我自己碗里,之后一点肉也不捡,就吃鱼头鱼尾巴。基本所有能看出大小的东西,我都要吃小的。所有没打开的东西,打开后第一口我保证不吃(喝)。而且,我所看的课外书,我班同学基本都看不懂(技术性强,都是小时候慢慢积累的)。老师教得语文课文让写读后感(课文相对来说比较深),我想了不到5分钟,一口气写了400多字,而我同学还在想~~~~再说说网友和同学对我的评价,他们都说我说的话跟我的年龄不服,(太)成熟了。
这里我就不说太多了。
即便是我这样,还有很多不了解我的亲戚说我没有紧迫感,说我没理想,甚至还问我:你会发短信吗?这么幼稚的问题!对他们,虽然我很气愤,但是我选择了默然,因为现在你怎么说都不能说服他们,毕竟我们还小,起码连自己养活自己的本事都没有。等到我大了,我一定要让我的亲戚们刮目相看!!

你说你不想想东想西,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也正是你每天想东想西才造就了你这么一个优秀的人!因为我认为每天多想些事,多想想每件事深层的原因,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

回答(3):

男生。80后,正读大学。
从高中开始家里的家务活全包干,父母工作辛苦没办法,但老妈还是会经常嫌这嫌那的,但有什么关系呢?下次做好点咯,毕竟自己不是家庭主男,我还要上学,做不好也是正常。以前每次做家务都想得特别多,因为家务太烦人了,特别是要买菜煮菜煮饭,简直就是要我命,到现在还是最痛恨的,但父母工作辛苦,只好自己做.后来知道烦也没用,慢慢得就不想那么多了.一有时间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高中就这样过来了.你明白了吗,只要心里有那份爱(对父母的爱)做什么其实都不会觉得不应该,而是会想这是我应该做的,会这样想后就不会乱想了!
等你出外面读书了你就想念父母常在你耳边说的话了,就算是叫你去做家务,那也是温暖而亲切的!

回答(4):

呵呵,同感,
我是90后的,女,在家父母也都说我懒,不过父母都说他们以前怎么穷,让我好好学习,说我比起他们小时候怎么幸福。我真的觉得你很能干,如果我这样,我爸妈都要笑开花了,虽然我妈让我自己洗衣服,但我从没有洗过,我爸妈也很爱说我,说很多毛病,有是也很难过,但现在也习惯了,你应该放开点,向我一样,左耳朵听右耳出,我也能理解父母的为我着想,但毕竟在最不适用的时间段进行改变是件比升天还要难的事情。所以就好好学习,适当的放松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

回答(5):

不要为这事有压力,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就行。当然,长辈阅历深,多听听避免走弯路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