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025-05-17 05:01:0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这个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

陈代为孟子所出的是一个以屈求伸的主意。“枉尺而直寻”,先 弯曲自己,哪怕显得只有一尺长,有朝一日实现抱负,伸展开来, 就可以有八尺长了。

陈代所说的,其实正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做法。先顺着 诸侯们的味口来,然后再慢慢实施自己的思想主张。 说穿了,有一点机会主义的味道。所以,孟子坚决不同意,而 以“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方正刚直为行为主张.

同时以齐景公时的猎场管理员和赵简子时的优秀驾驶员王良为范 例,说明了君子在立身出处上不能苟且,不能搞机会主义的道理。 

最后指出,机会主义的路其实也是走不通的,因为,“枉己者,未 有能直人者也。”把自己弄得弯曲起来,扭曲了人格,怎么还可能 去让别人正直呢? 这就又回到他的前辈孔子的说法去了:“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论语•子路》)自己不能够正直,怎么可能去让别人正直呢?

扩展资料:

出处《孟子·滕文公》

作品名称:孟子

创作年代:公元前250—150

文学体裁:语录体

作者: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价值:“四书”之一

内容: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及活动

原文: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 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 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 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劈奚乘,终 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

良 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 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

良不可,曰:‘吾 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 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被,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译文:

陈代说:“不去拜见诸侯,似乎只是拘泥于小节吧。如今一去 拜见诸侯,大则可以实施仁政,使天下归服;小则可以称霸诸侯。 况且《志》书上说:‘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似乎是 可以这样以屈求伸的罢。”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族旗召唤猎场的管理员,那管 理员因为他召唤的方式不对而不予理睬。齐景公想杀了他,他却 一点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称赞。

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 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猎场管理员哪一点可取 呢?就是取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诸侯的召 唤就自己上门去,是为了什么呢?况且,所谓弯曲着一尺长,伸 展开来八尺长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如果从利 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弯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 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于吗?

从前赵简子命令王良为他所宠爱 的小臣名叫奚的驾车去打猎,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那奚 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了!’有 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

王良便对奚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 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奚回去后又向赵 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会驾车的人啊!’赵简子说:‘我让 他专门为你驾车吧。’当赵简子征求王良的意见时,王良却不肯干 了。

他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 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却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说: “按照规范驾车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 驾车,请您让我辞去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 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猎物也不于。

如果我现在却 扭曲自己去追随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的看法 是错误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滕文公

回答(2):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判断是非的标准,他们都是魏国人,然后跑到秦国帮助秦国对付魏国,公孙衍甚至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也逼死......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为了个人利益,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理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

回答(3):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配五国相印。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以连横。在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士人”的人生追求是“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连《论语》中也记载着孔子说的:“沽之哉!沽之哉!”可见,当时的“士文化”是具有“依附于官文化”这一特征的。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孟子却认为他们不配称为“大丈夫”,认为他们如同女子般“以顺为正”,尊崇的是“妾妇之道”,从而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一雄绝千古的论点。在那个人人追求“货与帝王家”“依附权贵,成为门客养士”的时代,第一次高唱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回答(4):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为“居天下之广,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