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满时期,夏季成熟农产物的果实晶莹剔透,但它还没成熟,但只是很小而尚未饱满。小满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到达黄河经度60°时,它被认为是小满。
在中国古代,小满分为三个时期:“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这意味着从小满的节气来看,苦菜的叶子茂密;草开始枯萎。小麦开始成熟。
南部地区的谚语赋予了小满一个新的含义:“小满不满,田野被割裂”; “不管哪个物种,小满都不满。” “满”用于描述雨水的过剩和不足。如果田间装满水时未充满水,则可能导致田间开裂,甚至无法种植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在种秧”,所以小满是种水稻的合适时机。
苦苣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开始吃的的野菜之一。 《周书》:小满的时候是苦苣最好吃的时候。苦涩的蔬菜,苦涩又甜又新鲜又爽口又芳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核黄素和甘露醇,具有清热,凉血和排毒的功效。
用二十四个太阳术语来说,“小满”绝对是一个哲学节气。那些饱满的食物不算太饱满,而饱满的不会溢出来。时候恰到好处。
我国儒家学派比较看重中庸的道理,过于谨记太满和大满。都有它们自己的发展峰值。如果能够或超过这种限制,它将趋向于下降或转变为相反的状态。当老祖先命名二十四个节气时,他们只设置“小满”而不是“大满”,不是疏忽,而是智慧。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老祖宗命名「小满」时,表达了一种收获在即的喜悦。此时,麦类正由青转黄。过不了几日,便会铺成出一片远接天际的金色怀想。麦类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将熟而未熟,故曰「小满」。小满的「满」是什么意思?
一指中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于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农民对于丰收的期盼、喜悦,也随着谷穗、稻穗的抽浆渐渐地饱满、丰盈起来。
二指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应该蓄满水,不然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江南一带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天旱的年份,人们会早考虑,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
为什么没有「大满」?
节气里的其他「小字辈」节气,后面总跟着「老大」,如「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小满」之后却是「芒种」,这是为什么呢?
这恰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理念。「大满」并不是古人所追求的完美境界。说文解字》说:「满,盈溢也。」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一切达到极致后必然走下坡路。
而「小得盈满」,是将熟未熟还有向上的空间,还可以「继长增高」,这才符合中国人的理想。所以,人生凡事不能「大满」,满则招损。这或许就是我们的老祖宗,用「芒种」代替「大满」的缘由所在吧!(事实上,「芒种」就相当于「大满」节气了。)
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绝对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节气。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
中国儒家传统讲究中庸之道,忌讳「太满」「大满」。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一旦达到或超过这一限度,就会趋于衰落,或者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是所谓,「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
老祖宗在命名二十四节气时,只设「小满」而不设「大满」,不是疏忽,是智慧。
小满是指粮食丰收,大满显得欲望太大了,不太合适
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应该蓄满水,不然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这个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应该蓄满水,不然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影响农作物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