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当初攻入北京这件事 最后怎么摆平的?

因何起? 听说是那时候慈禧向全世界宣战了?最后怎么平息的?
2025-04-12 20:01:4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最直接的原因是镇压义和团、保护本国侨民的利益,既然费力组建了军队,当然希望最大限度地捞取政治和经济利益。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还有这么一段事件:事情发生在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同翻译柯士达分坐两顶礼轿,从东交民巷使馆区前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走到东单北大街的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内的西总布胡同西口处时,与正在此巡逻的清军神机营发生冲突,展开了枪战,当时领队队长叫恩海。克林德当场死亡,柯士达受伤。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在列强的逼迫下,恭亲王奕欣等于1860年12月上奏善后事宜六条,首请设立,1861年1月12日,咸丰准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一个临时机构,以解决“外国事务,头绪纷繁,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的问题。

克林德被杀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恩海还混迹北京没有逃走,后辗转被缉获,原以为此事也就此作罢,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01年,德国统军元帅瓦德西的笔记里,有一段记载:“刺死克林德之凶手,现已执行死刑。自数月以来,此不幸之人,即常自请早日执行,至于执行死刑之地,系在克林德被刺之处;换言之,系在极繁盛之街上(即东单牌楼)……就在他的脑袋搬家之前,人们听见他诅咒:愚蠢的王爷”。

瓦德西笔下“愚蠢的王爷”指的是端郡王载漪,美国记者莫里森曾在《泰晤士报》上报道过这样的内容:“太后和端郡王……筹划了一次集体屠杀,根据这一计划,所有外国公使在那天早晨都将大难临头。”

莫里森当时对克林德的翻译柯士达进行过采访,柯士达在采访中说:“谁射杀了公使,他的同伴是些什么人,这都是没有疑问的。他们不是义和团,而是清兵,都穿着军服。他们无疑是事先在捕房附近埋伏好的。唯有九门提督崇礼方能下此命令……此外,还有一个情况可以佐证公使是被政府军谋杀的:没有人向轿夫和马夫开枪。假如是义和团,他们一般都会以同样的仇恨袭击为洋人服务的中国人。”

克林德是被误杀?还是谋杀?说法种种,国外媒体甚至推算主谋就是慈禧,有人叫嚣要拿慈禧来抵命。当时,有三种说法,柯士达的说法是:这像是一场设计好的谋杀。另一种说法则是,克林德是被误杀了。第三种说法,由于政治目的及对克林德个人的仇恨,公使的人向端郡王告密,克林德要独自一人去总理衙门,建议杀了他。1900年6月14日,克林德曾下令枪杀过义和团团民约二十人。清政府总理衙门对各国驻华使节“限二十四点钟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的照会是完全符合当时国际法的相关规定的。对克林德这种已身背二十条人命的人,更是有充分理由将其驱逐出境。说是谋杀似乎没有太多的道理。

总之,克林德的死,清政府如同捅了马蜂窝一样,被逼到了角落里。

名妓赛金花建议建牌坊

后来醇亲王载沣不是赴德国代表光绪皇帝道歉了吗?为何又还要建牌坊。原来清廷当时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便死马当活马医,把北京著名交际花赛金花也派上用场了,当时赛金花深受八国联军瓦德西宠幸,有机会跟各国公使往来。赛金花认为立贞节牌坊是对女人最大的肯定,于是她建议德国向满廷提出建一座牌坊,以表示歉意。

于是,这座让中国人没面子的牌坊就真的建了起来,把当时的清政府弄得焦头烂额,既立碑,又赔款,还派了以醇亲王载沣为头等钦差大臣的庞大代表团,前往德国谢罪。1918年,一次大战结束,德国战败,才把这口恶气给出了,“克林德牌坊”被改成了“公理战胜牌坊”。

当时的清政府也的确在6月19日宣战,但攻打使馆失败后,7月19日闻讯天津失守,慈禧便又命令总理衙门去讨好各国使馆,给洋人送去各种食物和果品。

事件的平息:慈禧命荣禄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国家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8月14日,进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在2000余名兵勇的护卫下仓皇出逃。令奕�、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对义和团“痛加剿除”。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交涉,除了参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澳八国之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12条。12月22日,李鸿章从美国使馆抄得一份材料,立即电告军机处,转呈慈禧。慈禧看到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要她归政光绪,如获大赦。当天就电复奕�、李鸿章,大纲12条,原则上照允。并发布上谕,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了尽快地达成和议,全部接受列强提出的条件。1901年9月7日,奕�、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慈禧完全屈服了,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 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丧权辱国条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 9月7日由清政府全权代表奕(匡力)、李鸿章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在北京签订。共十二款,附件十 九件。主要内容:(1)中国赔款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2) 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3)拆毁大沽炮台及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至 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对所属境内发生的“伤害诸国 人民”事件,必须立刻镇压,否则立即革职,永不叙用。(5)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政府概允商议,并改善 北河及黄浦两水道。(6)清政府承认“纵信”义和团的错误,向帝国主义各国“道歉”,惩罚擅敢得罪外国的官员,提升为帝国主义效劳的官员。 (7)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政府已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回答(2):

hanyuxuan1106回答的很详细,归纳到你的问题上就是:
一、义和团问题,戊戌变法之后国内局势混乱,义和团乘势而起,德国公使拿中国人当靶子任意开枪射杀激起公愤。然后被干掉,成为保护使馆区的借口。
二、清政府确实是对列强宣布开战了。当时对这套洋人的外交办法还不是很习惯,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先下宣战书然后再正式开始的做法。
慈禧在这次事件中表现模糊,因为当时已经是光绪亲政了,虽然宣战一说得慈禧首肯,也不能就说是慈禧宣战。
三、最后解决,不平等条约,李鸿章出访道歉。

回答(3):

起因:由于西方传教士、教民与一般民众的冲突、帝后党争等等的因素所引起的义和团运动,导致部分中国民众袭击在华的外国人。而清政府面对列强要求剿灭义和团的态度又暧昧不明,因此几个列强国家决定由自己出兵镇压义和团。
至于宣战没有,我还是没有听说,慈溪那么懦弱的神经是不肯能向全世界宣战。没有一只正规的部队她拿什么宣战?宣战了也会更加激怒列强的兽欲。

回答(4):

义和团 屠杀在华外人和亲洋教者
外国人联军派军舰在 东海演习 向清政府 施压 要求其保证在华人员的人身安全
义和团闻讯 组织了几万人 入北京 一个亲王违抗了命令将其放入北京城
联军闻讯于是 攻入北京城
慈禧在开不开战两难之间犹豫
由于义和团把电报线挖断了 慈禧与外国使节失去联系
联军于是大举进攻
当时在华外人 与印尼那时候差不多
慈禧不镇压是迎合民意
外人在华有特权与本土人矛盾很深
慈禧原话是 法术不足惧难道人心还不足惧 国家已经衰落到了极点这个时候连人心都没有 拿什么立国
最后联军攻占北京 李鸿章施展其外交才能 联军才退走

回答(5):

这个是我们历史期末的复习题。
1.起因: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2.慈禧开始对于义和团的反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概他也意识到了什么){这就算“宣战”吧},后来手八国联军的压迫不得不开始屠杀义和团团员。{老师是这么说的}

3.八国联军胜利,签订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