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经济政策

2025-05-15 11:41:3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2年 ,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 年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受到广大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 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
  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就使帝国主义列强接捺不住愤恨的情绪,要进行干涉了。
  从1918年3月起,还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美、日各国,以及他们的对手德国,都派军队直接入侵苏维埃俄国,进行直接的武装进攻,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国内的反动势力也纷纷叛乱。内外敌人从各地发动进攻,很快占领了乌克兰、乌拉尔、西伯利亚和顿河流域等重要地区,列宁也在这年的8月被刺客暗害,中了两弹。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府号召全国人民投入战争,打退敌人的进攻。经过近3年反对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到1920年10月,红军终于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治理战争的创伤是更加艰巨的事。在战争中,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城市实行供给制,把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了留下口粮,剩余的粮食全部上缴国家。大部分农民是拥护苏维埃政府的,因为是这个政府把他们从地主手中解放出来,给了他们土地。可现在白匪被打垮了,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要求城市供给他们布匹、鞋子、钉子、犁和其他工业品,要求改善生活。
  可是,当时苏联的工业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连年的战祸同样使工业衰败不堪。工业生产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四分之一。千百个工厂都处于半毁坏状态,大多数工厂和作坊的设备都破旧得成了一堆废铜烂铁。企业倒闭使一部分工人失业,跑到了农村。几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如顿巴斯、乌拉尔、巴库等,刚刚被苏维埃政权接管,而它们在白匪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铁路运输几乎停顿,几百座铁路桥被炸毁,几千公里长的铁轨成了废料,大部分机车和车厢已经超过使用期限。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还在暗地里组织匪帮和富农暴动,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
  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认识到,党的政策必须立刻来个重大的转变,必须让农民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改进农业的基础上,使工业恢复起来,必须把机器和货物供给农村,从经济上加强工农联盟。为此,列宁提出要把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主张在国家电气化的基础上恢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