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适应社会就意味着丧失自我?为什么很少看见身边的人特别有个性的那种人?

2025-05-19 13:36: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孩子离家出走的教育策略

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其主观原因大致有:
(一)、关系紧张。大多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关系紧张以及与同学相处不融洽,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感到学校、家庭环境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他们弃学离家出走,游荡,去结识“意气相投”的新伙伴,去开辟另一片“”的新天空。
(二)、学业过重。社会对学校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学校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课余活动却很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也会形成。有些学生便以逃学或出走的方式来解脱,去追求轻松、愉悦的、没有丝毫压力的游乐生活。
(三)、性格怪僻。对周围的人抱有敌意和戒备心理,他们常常会因为与学校或家庭的成员发生矛盾冲突而突然出走。
(四)、义气行事。思想不够成熟,最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肯不服从父母和老师,也不愿违背伙伴的意愿。有的学生本人并不想离家出走,可是好朋友犯错误要出走,为了表示够义气,也就陪着走一遭。
(五)、盲目效尤。当媒体披露因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一些学生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的消息后,有的学生就加以仿效,以为这是解脱的好方法。
(六)、厌恶家庭。家庭不合,父母争吵、分居、离婚会使孩子感到难堪、孤独、自卑、屈辱和痛苦,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为了弥补在家庭中失去的温暖,解除心中的烦闷,满足内心的需要他们就会到相似环境的同伴中去寻求温暖和爱。他们有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语言,他们常会在一起计划离家出走生活来改善处境。他们在这种心理的触动下,某件不顺心的事件就是离家出走的导火线。
(七)、角色变异。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接受了大量信息后,一部分人会对读书不感兴趣,而热衷于读书以外的东西,比如早恋、迷恋于网吧,抽烟、喝酒、看录像等。消费观发生变化,拜金倾向严重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漫不经心,逃学去挣钱,或学某些星、影星,离家外出闯天下,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会因无法挣钱而为生活所迫去偷盗,先偷自家、亲戚,后来会越来越严重。
(八)、威胁师长。有的学生由于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对家长逼迫学习过紧而产生反感;有的对教师批评不满,对老师有意见,为了恐吓或威胁家长和老师而出走。有的学生直接跟家长讲:“你再老是批评我,我就不回家了”以此威胁家长。有的学生并不真正出走,只是在同学家住几天,一种紧张气氛,使家长和老师屈服。
从客观上看,家庭因素也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成员的关系情况也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一)、宠爱型:长辈对孩子过分宠爱,百依百顺。孩子从小做事就无所顾忌,不及后果,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受;无论孩子要什么家长就满足他,用金钱来表示对孩子的疼爱;可是孩子一天天长大后,有些需求则是家长无法满足的,他们彼此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厉害时致使孩子离家出走。
(二)、棍棒型:家长由于在外打工或是因为工作繁忙,平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教孩子,缺少沟通,当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就粗暴地以打骂来处理它。孩子人小时怕打,也许会改变,但到了高年级就会因害怕回家挨打而离家出走。
(三)、推诿型:父母关系不好或离婚,往往两人在孩子身上出气,都不爱管孩子;推卸责任,不与学校配合教育孩子,孩子似乎是几不管,相对了,往往就被引诱到社会的一些角落里去。
(四)、骄纵型:一些家长观念不正确,纵容子女的行为,天长日久,他们的孩子就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且家长不配合教育,袒护子女,孩子就会越演越烈,最终家长自已也无法管教了,害人害已。
当然,从客观上讲,学校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1、片面追求升学质量,学生不堪学业重负。传统的教育观念,一向重视程式化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对孩子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新课程的实施还只是浮于表面形式,有的老师不改进教法,仍是以时间加汗水来追求所谓的质量,繁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供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被压抑、被窒息,心理能量被超负荷地,孩子深感身心疲惫不堪,大厌学情绪越来越重,便选择离家出走这一逃避方式。
2、教育方法陈旧,情感屡屡受挫。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出走的重要原因,有的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对待成人的方法对待充满稚气的孩子,一味地靠重压;有的个性特点,观念陈旧;一旦不好,便极尽责难、惩罚之能事。或者讽刺挖苦,……这些做法都会损伤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不满和不信任。对于年幼、缺乏生活经验、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受到歧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承受这样的压力的,摆脱这种环境是这类学生普遍的心理要求,采取离家出走的行动即是他们对环境的反抗。
3、失败体验太多,迷失了自我。由于种种原因,屡遭失败。而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并有力帮助的话,则会使他们失败的体验愈积愈多,随之,对自己的自信度也就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就会发生怀疑,甚至动摇,就可能会茫然的去漂流、去寻找,寻找那已经失去的自我。
4、社会适应性差,盲目赶时髦。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生活经验,很难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社会适应性差。一旦自感承受不了,就可能在行为上表现出退缩、逃避,离开现实去寻找自己理想中那没有烦恼、没有忧愁的一方“净土”,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解脱。这样,他们在流亡中,遇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群体的引诱,还可能参与到一些危害社会的活动中去,走上邪路。因此对社会的危害不容低估。
如何预防孩子出走呢?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尤其对于那些父母打工在外的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时学校应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重视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度过学生时代。
(一)、要满足孩子的的意识需求,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又有能力做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做。家长要学会放手。
(二)、要会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孩子的心理保持共鸣。要学会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了解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老师、家长都要会了解孩子。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了解孩子发展的年龄特征、生理特点、个性需要;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日常态度和行为方式,交际范围,内心的矛盾、烦恼和思想动态;要了解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的趋势和可能。只有切实全面地了解孩子,才能把握他心理发展的脉搏,自觉防范孩子不良行为的发生。而关心孩子,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学习上的问寒问暖,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全面、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去关心他、爱护他。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善于帮助孩子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孩子选择科学的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及时而有效地排遣孩子内心的矛盾和焦虑。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在爱他、关心他的,让他的正当要求得到满足。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只是方法不对,方向不明,孤立无援,才屡屡受挫。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看到他的长处,肯定他的闪光点,不断地引导、激励他,让孩子能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追求新的更高目标。这样,孩子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就能始终充满信心和热情,促使他不断上进。尽量不要批评挫折的孩子,这时候孩子的需要时关心和鼓励而不是批评。
(三)、教育方法要科学、。做老师和家长的,一定要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因材施教,不可简单、急躁,不可笃信“黄荆棍下出好人”。要提倡作风,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切忌居高临下,以盛气陵人的口吻去教训、指责孩子。要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孩子去感受、去体验,增强自我意识,产生自我教育需要,形成自我约束的力量,最终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目的。现在有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并没有错,但他们就不懂孩子为何不理解他们的苦心。而正是家长们的头脑中对孩子教育上存在的这种误区,导致了他们对孩子的“畸形”教育:提供尽可能的物质条件,追求高的学习成绩。他们不知道孩子心中的真实想法,他们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父爱母爱。过高的要求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物质的满足不能填补孩子心灵的空虚。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家长要关爱孩子,让他们在爱的温暖的怀抱中健康地成长。
(四)、注重孩子实践体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教育,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优良心理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老师和家长要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教育起,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适应社会,怎样与人进行交往,怎样和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教师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品质,锻炼孩子对挫折的耐受力和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毅力,培养孩子对目标追求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勇气。学校要上好心理健康课程,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社会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各种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去,去判断是非,去学会自已把握自已的思想言行。
总之,要让孩子主要的学会为人处世的社会原则,在这个大的原则下建立小的行为准则,家长树立这一原则就能把握孩子的行为,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