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中关于吴、晋之战的翻译

2025-05-22 08:55:1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吴王夫差杀了申胥以后,不等第二年丰收,就发兵北征。穿过水道,通行在宋、鲁之间,北边连着沂水,西边连着济水,以便在黄池会见晋公午。这时,越王句践便命令范蠡、舌庸,率领军队顺着海而下然后逆着淮水而上,来断绝吴王的回归之路。在吴国的姑熊夷这个地方打败了王子友(夫差太子)。越王句践于是率领中军逆吴江而上以便袭击吴国,进入到外郭,焚烧姑苏,夺取吴国的大船。 吴国、晋国争做盟主还没有定下来,边防送信的快马就到了,把越国进犯的事告诉吴王。吴王惊惧,就召集大夫来商量说:“越国做出不讲道义的事,背叛与我们的结盟。现在我军回来的道路遥远,没有与晋会面就回来,与会了面让晋国先做盟主再回来,哪一种更有利?”王孙雒说:“危难的事情,不以年龄大小来应对,我敢于率先来对答这件事。您说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利。没有会盟就回来,越国知道了就会宣扬这件事,老百姓就会害怕而逃跑,远地没有适合的去处。齐、宋、徐、夷等国就会说:‘吴国已经被打败了!’将在水道两边夹击我们,我们就会没有命了。会了面让晋国先做盟主,晋国就会以执掌诸侯政事来对待我们,将会成全他以侯伯之礼拜见天子的志向。我们一定不能这样做,离开又不愿意。如果越国知道了会更加宣扬这件事,我国的老百姓恐怕会叛逃。一定要会面后让我们吴国先盟誓。吴王就走到王孙雒面前对他说:“先之,对这件事有什么打算呢?”王孙雒回答:“大王不要疑虑了,吾军赶回来道路遥远,一定不会有第二次生命,有怎么女儿能够成事。”王孙雒上前一补,环顾各位大夫并作揖说:“碰到危险的事情不能够只图安全,碰到应该赴死的事情不能够只图活着,那就不是人们崇尚的智慧了。老百姓厌恶死亡而想要在年老将死的时候享受富贵,和我们是相同的。即使这样,对方虽然离国都近,却可以转退;我军道路遥远,不能迁徙。对方怎么能够和我们一样面对这样危急的情况呢?用勇敢和智慧来事奉君王,正在今天。今晚一定要向晋国挑战,以增强民心。我请求大王勉励将士,来振奋大家的气势。用高位和财宝来激励将士,预备刑罚来以惩戒那些不进取的人,使他们都不怕死。对方将不战而让我们先做盟主,我们来执掌诸侯政事,如果年成不好,就不要求诸侯进贡,让他们先回去,诸侯一定高兴。不久他们都回到自己的领地,大王渐渐放宽心,一天加快行军,一天缓缓而行,来慢慢实现大王的心愿。一定要劝勉将士,分布在江、淮之间,才能回到吴国。”吴王答应了。吴王在黄昏的时候斋戒,让战马喂饱,将士吃饱。半夜,就下令手拿兵器身穿铠甲,绑住马的口,遮挡住火光,以一百士兵为一行,摆成万人的阵式。前排都是士官,怀抱各种兵器,举着军旗,捧着有花纹的盾牌。千人由下大夫负责,携带旌旗战鼓和兵书鼓槌。万人由将军负责,携带旌旗战鼓和兵书鼓槌。万人形成方阵,都用白色衣裳、白色的战旗、白色铠甲、白色羽毛的箭,远看像开的小白花。吴王亲自拿着兵器钺,树立白色的战旗在中军的方阵中站立。左军也是这样,都用红色的衣裳、红色的战旟、红色的铠甲、红色羽毛的箭,远看像燃烧的火。右军是这样,都用黑色的衣裳、黑色的战旗、黑色的铠甲、乌鸦羽毛的箭,远看像墨。成为不解铠甲的三万人马,以威力来进攻,鸡叫了才停止行军。摆好阵式以后,离晋军只有一里远。天还没有亮,吴王就拿着兵器,亲自去敲响钟鼓和各种军乐器,勇敢的和胆小的都来响应,三军全都欢呼来振奋士气,声音震天动地。 晋国军队非常惊骇,不出来应战。吴国就围绕晋国的军队修建战垒,还派董褐(晋大夫司马寅)询问原因,说:“两国国君息兵不战,成为友好,以前就有约定。现在吴国超过等级,而在我国建造战垒,斗胆问一下这样做的缘故。吴王亲自回答道:“天子有命,周王室困顿,贡品都不能呈献上来,不能告祭于天神人鬼。缺乏王室的子孙来拯救,只是乘着快车来相告。我日夜不休息,辛劳地赶到您这里来。您现在不以王室不平安为忧虑,晋国将靠什么生存下去呢?晋国不去征伐戎、狄、楚、秦;不帅长幼之节,而征伐同姓兄弟之国。我想要守住我先君盟主的地位,不敢超过先君,也不能够赶不上他。现在一天天紧迫,恐怕事情不成功,来被诸侯取笑。我战败事奉您在今天,战胜您成为盟主也在今天。作为使者不用说太远了,我将亲自在城墙下听命。”董褐将要回去,吴王呼叫左军说:“拘捕少司马兹和有罪的士兵五人,坐在吴王前。”这些人就都上前来,在来客面前自杀来显示威行。董褐完成了使命后,便告诉正卿赵鞅说:“我观察吴王的脸色,好像有很大的忧患,小的就会是嬖妾、嫡子死去,否则国家会有大难;大的就会是越国入侵吴国。祸患就要来临,不可与他作战。我主可以先答应他,不用做什么来等待祸患出现,然而不能够白白地答应。”赵鞅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