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可以看到速读练习者在讨论音读的克服,也提出了一些方法,例如:
1.音响干扰:就是一边听音乐一边阅读,或者用节拍器的音响来干扰读音。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开始不适应的时候似乎有效,因为此时平时的思维好像不能运行了,理解也谈不上了,所以脑内发音似乎也停止了。但是,一旦适应并能理解之后,音读随之即来。因为此时思维开始了。
2.生理器官抑制:减少或控制自己的嘴唇、舌头、喉结等发音器官,争取尽量使其不运动或少运动,增加发音障碍,通过训练逐步减少对发音的依赖。这种方法只能抑制嗓子发音,对于脑内发音没有任何效果。
3.扩大视幅法:就是一次多看几个字,词,或者一次看一个意义群。这是一厢情愿的方法,首先说,没有经过视幅开发的人,他们的视幅也就是4,5个字,而且视觉注意力分配不平衡,这不足以克服脑内发音,至于一次看一个意义群,意义群划分的本身就有思维活动参与,这个过程中就很可能已经诱发了音读。
人类在自身的文化知识发展过程中一般都在借助于人类各种语言的语音去明确语意含义,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大脑经历了:眼睛看到字形大脑反馈出字音大脑明确字义最终理解文章意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为音读。
当人类进行阅读启蒙教育的时候,为了培养语感,强化对文字及文章作品的感受和体验,特别是中国历来要求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阅读一般都经历眼看口诵耳听心想的曲折过程,其中间就有音语转换的两个环节。
即所感受的文字单词信息的传统读法就是采用发声的朗读、诵读和背诵。而且这个读书习惯是传承几千年,已经深深成为中国人的读书学习习惯,当它成为国人读书的唯一或主流的习惯时,其缓慢而低效率的局限和危害就显而易见了。
建议如果没有在科学的指导下,不要尝试克服音读默读。有可能会“走火入魔”,而且还可能会造成阅读障碍,特别是对于神经比较敏感的同志
发声阅读是很容易克服的,较难克服的是心理的默念。
在克服音读默读之前,建议先认识一下速读和默读的关系。
首先,音读默读只是影响阅读速度的一个小小的因素而已,并不是“不克服默读就不能速读”,他们没有因果、前后关系。其次,克服默读很难,我们只需要练习削弱它就可以了,速读的过程中即便有一点默读(只默读少数关键信息),也不会过分影响阅读的速度和理解。
克服音读默读的两种主要方法:
拿大家熟知的“精英特速读”来讲,克服音读默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视幅、感知力等方面练习:随着速读的练习,视幅(眼睛的辨识广度)扩大后、感知力提升后,一眼能够快速看清、识别更多的文字,可能是七八个或十余个文字,也可能是多行(多行有难度)。看的快、看得多之后,在没有默读前,我们的大脑就已经对文字信息识别、理解了,如此一来默读的现象就自动被削弱了。另外一种方法是“干预法”,通过一边聆听并敲击节奏、一边进行阅读和思考,起到协调左右脑的功能,削弱和克服发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