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为什么有的动物先有感知?

动物为什么可以预知地震?
2025-05-13 20:27:1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动物异常是震前征兆的普遍现象,由于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敏感程度的差异,所反映的异常状态和特征也不一样。如隆冬季节数百条毒蛇出“洞”或“自寻短见”,成千上万只青蛙携幼搬迁,离开震中数百米等。由于地震宏观前兆的特征突出,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相对易于发现,因此是在大地震群测群防中最适合普及的方法。

鼠群被惊动

1.家禽高飞,不吃食:

鸡,鸭和鹅都异常惊慌,导致鸡跳,试图跳得更高,没有办法把它们赶进窝里。有的家畜跳得太高,以致于掉下来摔死。这表明他们感觉到了地球中心的变化,看到这些情况,我们应该专注于观察和预防地震。

2.家畜不进圈:

这里的牲畜种类包含很多,猪牛羊等都算。怎么赶都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且情绪激动,无法控制,这表明地震在近期是可能发生的。



3.猫狗狂叫不安:

如果家里的猫狗变得很不听话,猫急于往树上跑,狗也着急搬家,刨地等等,说明地下有什么让它们不安的东西,很有可能是地震。

4.动物的其他异常举动:

鱼会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鸽子会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鼠会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等。

一旦发现异常的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地震部门或政府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的真相。

回答(2):

因为地震之前会出现次声波,这一种声音频率低于人耳接受频段的声音,但动物的接收频率和人耳不同,耳柱骨的构造使它们能听到那些声音,从而变得不安,警惕,躁动。所以,动物们不安定的行为就是地震前的预兆。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板块的运动,而在强烈运动(地震)之前,总会有轻微的活跃表现,但不会很强烈。由于这种活动,就会产生一系列频率的次声波(<20hz),由于人耳所能接受声波的频率的限制,我们无法听到那个声音。但是,动物的接受频率和人耳不同,耳柱骨的构造使得他们能听到那些声音,于是他们就能预先知道了。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从概率上看动物异常与地震前兆有相关性,但是因为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有限(经常是单个样本点),难以进行系统的高质量研究,所以也直接证明了以往相关研究的局限性,无法从科学上将动物异常和地震预报准确地连接起来。

虽然过去曾有过例如海城地震、岫岩地震等成功地震预报案例,但是人类还没有从科学上找到地震发生和前兆之间的准确因果关系,所以目前地震预报仍然属于探索阶段。

回答(3):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天灾真的就毫无办法预测吗?
近日,俄罗斯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爬行动物就有神奇的“第三只眼”,可以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动物能预报地震,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共识。
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和国家,监测最近,在俄罗斯克里米亚雅尔达生物地震试验场,科学家发现蜥蜴的“第三只眼”能“看到”预兆地震的低频地磁场。
试验场是一片不大的山坡地,山脚下有一条通向海边的公路。这里不仅是岩蜥蜴和蛇蜥等爬行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它们平时过冬的地方。18年来,试验场的场长谢尔盖

回答(4):

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人听不到,但一些动物能够听到。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

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 所以有些动物对地震有先知性。

回答(5):

因为地震之前往往伴随着地面小的震动、地下有低频人听不到的声音,地球磁场变化,地下水有气泡冒出等现象,人习惯了现代化生活,对于这些征兆不敏感。而动物还保留着原始的本能。
1、听觉。人的听力范围是20-20000赫兹,但很多动物可以听到更低频率的声音,而地震更多的是发出次声。
2、触觉。相比人类两足行走,大多数动物接触地面的面积更大。另外,有一些动物的触觉本就十分灵敏,比如蛇,它靠感知地面震动获取猎物的方位与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