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将僧格林沁有何身世 僧格林沁是怎么死的

2025-05-12 00:37:1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许多人听见“僧格林沁”这个名字,第一个反应就是是不是和尚。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思想,僧格林沁并不是什么出家的僧人,而是晚清的一个著名的蒙古族将军,僧格林沁是其蒙古名的汉译名字。僧格林沁公元1811年,出生在历史著名的科尔沁草原蒙古部族,姓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姓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当初皇太极为了与科尔沁草原结盟,连娶了三位博尔济吉特氏的女子,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哈日珠拉。其中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就是历史著名的孝庄太后。早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女真族在处理蒙古问题方面,实行的政策就是联姻结盟,到了皇太极时期,更是嫁了十多位公主给蒙古部族。对于蒙古族一直都是“满蒙一家亲”的态度,特别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更是清朝一直倚重的部署。僧格林沁,是科尔沁左翼后旗人,与满族的关系本就密切。另外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他还是道光帝姐姐的过继儿子,因此和清朝皇室还有密切联系,所以也不怪他能得到重用,统领八旗子弟兵。道光五年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

僧格林沁,生于公元1811年,也就是清历嘉庆十六年。他出生的家庭,只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所以僧格林沁幼年过的极为贫苦。很小的时候就随自己多父亲一起,为布和德力格尔的富人放牧。十二岁的时候被送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道光五年被清朝皇室看重,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对于幼年家贫的僧格林沁,为什么能被选为清朝贵族,特别是皇帝亲姐的过继儿子,许多人都想不通。难道清朝不注重僧格林沁的阶级地位,平民身份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大清帝国拥有很高的族群优越感。虽然一直在进行满汉融合,甚至统治者经常将“满汉一家亲”放在嘴边。但实际上,满族和汉族的的差距一直都存在,而且不小。按照清朝的规定,凡是八旗子弟,不事生产,就可以领取自己相应的禄米,汉人显然没有这个待遇。如果僧格林沁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蒙古部族,自然没有资格成为道光帝姐姐的过继子,承袭郡王爵位。只不过僧格林沁的谱系也不普通,虽然在他父亲那代已经没落至给人放牧为生了,但是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而努尔哈赤早些年,就自称自己是成吉思汗黄金血脉的后裔。所以能被选定为道光帝亲姐的过继子,一方面除了僧格林沁本身有才,再就是身份上也不错。成为道光帝亲姐的过继子,是僧格林沁一次极大的人生转变时期。在过继过去之后,就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成为他日后的崛起之处。此后,僧格林沁没有堕落他祖辈的名声。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和英国不断的侵略中,都一直冲锋在前。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

英雄有迟暮,将士有战死。虽然僧格林沁是晚清八旗子弟中,难得的出色人才,但是还是战死在了沙场。公元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士兵诛杀在麦田,终年55岁。僧格林沁死后,清廷给予了极高的对待。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

回答(2):

僧格林沁(1811—1865.05.19),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1854年俘林凤祥,以功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又俘虏李开芳。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十年(1860年)因为骄傲轻敌、指挥失误,用骑兵对英法联军作正面进攻,致使所部马队不敌联军炮火而溃,继而冲乱步队;其后又惊慌失措,率先溃逃,遁往京城西南,听任联军在圆明园、京城肆虐,被清廷革去爵、职,仍留钦差大臣。僧格林沁是清廷倚重的大将,善于治军,所部为清军精锐。但任性骄横,不谙敌情,恃勇少谋,作战往往只图近利,谋不及远,终于覆军丧命。此后,清廷只得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军事统帅以及湘、淮军。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再入山东,在菏泽高楼寨之战中,中捻军伏击,所部7000余人被歼,率残部退据郝胡同,又被包围。半夜突围,逃至吴家店,被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