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的论文
什么是用工荒
定义一: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 。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却企业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定义二:“用工荒”也叫“民工荒”,也是民工权力荒,单纯依靠提高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0下载券 161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我要定制简历
工资尚不足以解决当下民工荒的难题,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能否得到市民待遇,直接决定着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用工荒的现状
①2004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逐渐产生用工荒现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用工荒现象再次发生,主要表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缺乏普通工人,以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缺乏熟练工人。然而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中国社会却普遍存在就业难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围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即使在金融危机严重的2009年。GDP的增长幅度也有8.7%.是否我国已经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告别了过去的劳动力过剩?我国的产业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价值的加工产业,对于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仍然旺盛,但是目前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问题,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提高用工成本,从而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我国企业如何面对用工荒问题和如何突破产业升级瓶颈?
②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总人口13.39亿,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 。实际上,我国的人口在不断的增长的,并且增长的人口总数很大,按道理一般情况下我国的劳动力应该继续保持以前过剩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我国的东南沿海的确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我国东南沿海的用工荒主要出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企业,这类
企业通常情况下是以低成本、低利润为生存之道。然而,当出现低成本劳动力短缺的时,这些企业就会面临停工、倒闭的危险。这些企业最后会被淘汰或者进行产业转移,由更具有生存力的企业或产业来代替,这就是一般产业升级的正常状态。从国际经验来看,用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但是我国东南沿海的这些企业的产业升级却十分困难,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是阻碍企业转型的瓶颈。
③“缺工”、“抢人”,成了节后企业老板开工后的第一件大
事。用工荒似乎是近几年节前节后的例牌菜,每到春节前后,老板们都要使出各种招数,到处抢工人。而且今年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外贸订单的恢复性增长,缺工更为严重。如此大范围的普遍缺工,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拐点”的到来,眼下还不好说。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却不容忽视,那就是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难的事实也客观存在。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2. 用工荒的原因
出现原因
①直接原因 与更深层次的原因
③农民工选择性就业是进步”。所以这个时候就要要求企业和沿海过去不愁用工的这个地方政府要转换一下思路,过去是中西部这些城市要到你这儿来招商引资,现在你要学会到那个地方招商引工。 3.2地方政策
①东莞市拟规划建设新莞人居住区,按照相应的条件给予新莞人购房租房补贴,政府部门将通过行政服务来切实改善新莞人居住环境,如加强新莞人居住区的治安管理,加强居住区的服务配套,增设公交站点、购物场所以及娱乐设施等。
②珠三角将大力推广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提高珠三角地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力。具体实施将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经历、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纳税贡献、社保缴纳等情况进行积分入户,每年计划解决60万外来工的入户问题。 3.3企业政策
①结合实际 逐步引进现代化设备
以宠物用品厂为例,从生产各个环节出发,减少用工的方法很多。经
济实用的方法之一是引进现代化设备,效率提高了,质量也提升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波动大大减少,同时还可以减少专职管理人员。只是限于目前生产水平,此举尚需时日。
②以人为本 爱心留住新老员工
“民工荒”的出现并非偶然。根本上说,“民工荒”与农民工基本权利的缺失不无关系。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身处他乡,本身属于一个弱势群
体,在内心和行为上都比较脆弱。
因此,他们需要企业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在这方面,公司应首先与工人签订正规合法的劳动合同,使职工在法律上得到应有的保障。其次,公司为企业所有职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为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哪怕以后退休、失业或者发生意外,他们也能有备无患。对于求职者而言,这些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使他们对企业增加了信任,更放心也更愿意到公司来工作。
③转变观念 实行规范化管理
除从技术、生产流程上找出减少用工、提高生产效益的方法外,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一些大型的宠物食品公司已经引进了海尔的OEC管理模式,对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OEC管理模式的培训,提升基础管理工作的效率。企业实施OEC管理后,员工的工作目标更清晰了,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且不论改革是否会有阵痛,这点已见其积极意义。
要赶上国内国际一流水平,首先要转变观念。与先进企业的差距,首先是管理理念、思维方式的不同所致,所以,如果企业改变管理模式,完全可以改变现有的低水平状况。 ④注重企业诚信 关注员工生活
企业和个人都要诚信相待。而现在一些企业的情况是:企业对职工不放心,要求扣留押金,而职工对企业也缺乏信任,怕企业欠薪。对此,可实行佩蒂的薪酬月月结制度,按时发放员工工资,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仅可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使员工对企业有信任感和归属
感。事实表明,诸如佩蒂等这样一些大型公司的诚信举措,不仅留住了老员工,一些老员工还介绍自己的老乡来佩蒂工作,而他们提到最多的理由就是佩蒂的诚信。
⑤调优品种结构 打造企业品牌
进行品种结构调优、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是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中解脱出来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实力强一些的公司已经赋予了许多产品新的价值。
4.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4.1用工荒的出现是市场逻辑的结果
①农民工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失衡用工荒的出现固然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近日来报章中给出的大大小小原因可列出一个长长清单。但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去年的大面积失业和今年的大规模用工荒,都是市场价格的结果,或说用工荒的出现,是因为农民工的劳动力要素价格过低造成的。
②用工荒是农民工价格自发调节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周期性结果发达地区用工需求较大,工资水平较高,农民工比较集中 4,2农民工价格成因变化分析
①近年来,尤其是29年,农村福利条件的极大改善提高了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农民工的市场价格含义开始发生变化从农民工的价格结构上看,在以往的务工价格中,其机会成本非常小。但近年来,异地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不断提高,尤其是29年,抗击金融危机的一揽
子刺激措施的实施,一系列惠农举措和社保新政的出台等,都骤然提高了农民工外出异地打工的机会成本,使农民工对其现行市场价格低估,其货币价值打了折扣,没有达到农民工供方的预期价格,于是便减少了其劳动供给,出现了用工荒。
②新生代农民工观念发生较大变化,休闲逸乐正逐渐成为他们的一个机会成本,导致价格含义发生较大变化在新生代农民工及其父辈之间,他们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甚至存在较大代沟。
③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个反例,恰恰证明农民工用工荒是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结果一面是农民工用工荒,一面是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如何解释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这个奇特现象?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市场价格规律的结果。
5.反省
①招工难是挑战更是机遇。
招工难预示着人口优势的丧失、人力成本的增加、廉价农民工时代的终结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是市场的法则,是增长的危机,也是发展的必然;是前行的挑战,也是转型的机遇。招工难对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内生动力。农民工市场价格的上涨对促进城镇化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市场推力。招工难对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坏事,而是一个上升拉力。
招工难大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口较大的主要是普工,而且在沿海发达地区大多发生在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预示着,
人口优势的丧失、人力成本的增加、廉价农民工时代的终结,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是市场的法则,也是经济的进步;是增长的危机,也是发展的必然;是前行的挑战,也是转型的机遇。
第一,招工难对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内生动力。转变增长方式是近年来政府和社会的一个共识,对金融危机和庞大外储的热议更使人们意识到其紧迫性。此时此刻出现的招工难充分显示,增长方式转变不仅仅是政府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也是要素市场提出的一个发展要求,它逼使增长方式进行转变。用工成本上升的结果之一是迫使更多的企业眼睛向内看,这种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因是内生的,尽管过程是痛苦的,但客观上为合理减少贸易顺差做出了理性选择。这里虽无数据支撑,但可以肯定的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更多的是来自用工成本低廉,而较少的是来自产品质量,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竞争力是难以持续的。用工成本的上升将会自动改变产品成本结构,而产品成本结构的改变将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摆脱通过出口吸收过剩产能的路径依赖,有利于国际收支双顺差趋向于理性发展趋势。
第二,农民工市场价格的上涨对促进城镇化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市场推力。工业化是增长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则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既互为条件,又常常不是完全同步。如果工业化速度较快,而城镇化速度跟不上,就有可能出现“城市病”,而“城市病”的牺牲品就是“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民工。由城镇化与现代化不协调导致的城市病现象被描述为“拉美化”。农民工市场价格的上升将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城镇的融入和“市民化”进程,有利于社会融合,有助于防止城市病的发生和克服城镇化与工业化的
失调,以促进城镇化的步伐跟上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促进由“国强民富”向“民富国强”转型。
第三,招工难对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坏事,而是一个上升拉力。近期内,用工成本上涨显然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企业的门槛,对其造成的冲击较大。但长期内,长痛不如短痛,民工成本上升可以拉动调整产业结构和节能减排,拉动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型。此外,招工难作为一个拉力,可以促使企业主动转变观念,顺应潮流,服从市场,超越自我,迫使其从廉价成本型的产品竞争力向自主创新型企业竞争力转变,拉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表面上看,招工难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招工难,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即可发现两者之间又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都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不能与第一代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招工难、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实际上这也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阵痛,表现在企业方面就是招工难,表现在社会方面就是就业难。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应该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让农民工就业集中于那些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让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集中于相对中高端的创意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而且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的数量必然会相应地增加,可供大学生选择的
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同时也可以解决那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重走父辈、专门从事低端制造业的老路。可是由于我们现在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难以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结构性缺工就在所难免;而产业链的单一化又不能很好地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也就容易理解。
因而,出现招工难并不能说明就业难问题已经解决了,在低端制造业招工难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招工难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招工难在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不能仅满足于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民工,解决暂时的招工难;同时,企业的升级换代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现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