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表明:自1938年以来,世界各海区的海洋渔获量比例有了很大变化。首先被开发利用的是北半球(20°N以北)海域,该海域在1938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81%。以后,热带和南半球水域的渔获量迅速提高,由1938年的19%到1980年占总产量的46%(表1)。从近岸到深海各带区,则近岸区的渔获量大于其他各区,如1976年海洋生物资源有92%左右捕自仅占有世界海洋面积7.4%的大陆架海域(表2)。不同的海域类型渔获量也不同,上升流区的面积最小,但渔业产量却与沿岸区相等(表3)。这是由于以摄食浮游生物的鳀鱼等产量极高所致;大洋区面积占90%,鱼产量却极低,主要原因是该区生产金枪鱼等凶猛性大型鱼类,其食物链级次高达5级,因而生态效率低。传统捕捞区在大西洋东北部,西北部和太平洋北部及中西部其面积仅占世界海洋总水体的20%左右,而捕捞量却占世界总渔获量的80%。
每个国家的海洋渔业产量也不同。如1980年,日本最高,为1042万吨;苏联次之,为947万吨;超过200万吨的,有中国、美国、智利、秘鲁、挪威、印度、南朝鲜、丹麦等国;超过100万吨的,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墨西哥、朝鲜、冰岛、加拿大、西班牙、越南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