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
如果某地的纬度已经知道,依据下面公式可以计算出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H=90°-纬差(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即直射点的纬度为0`;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直射点的纬度为 23`26’S;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
例如:A地的纬度为40`N,求A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26’N,与A地的纬度差=40`-23`26’=16`34’,那么H=90`-16`34’=73`26’。 如果求A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26’S,与A地的纬度差=40`+23`26’=63`26’,那么H=90`-63`26’=26`34’。
由于 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
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 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 夏至和 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 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光直射 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43°,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现象
地理--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 某一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决定了该地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那么,一个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否可计算出来呢?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由于地轴的倾斜,地轴与轨道平面始终保持着大概66`34'的夹角,这样,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并决定了太阳可能直射的范围: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即直射点的纬度为0`;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直射点的纬度为 23`26’S;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如果某地的纬度已经知道,依据下面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H=90`-纬差(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 例如:A地的纬度为40`N,求A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26’N,与A地的纬度差=40`-23`26’=16`34’,那么H=90`-16`34’=73`26’。 如果求A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26’S,与A地的纬度差=40`+23`26’=63`26’,那么H=90`-63`26’=26`34’。
地理--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
北京地区位于40°N。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地理纬度-此时太阳直射点纬度|。
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该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90°-|40°-(-23°26′)|=26°34′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该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90°-|40°--23°26′|=73°26′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0°,该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90°-|40°-0°|=50°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当地12点是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由太阳的 高度所决定的。为什么名称里面交杂着“分” "和“至”呢?夏至日及冬至日,是太阳轨道 位于两端的日子。
也就是说,夏至是“太阳到达至最北端的日子”,冬至是“太阳到达至最南端的日子”。与之相对,春分、秋分 是“恰好将夏至与冬至的太阳高度分为相等两段日子”。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意 二思看似相似,却不尽相同。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