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孩子,有一个可以通用的办法是,和孩子沟通,“我看到你刚才追着打他了,好像你们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儿,你愿意告诉我吗?”尝试着让孩子把当时右脑高涨的情绪和攻击性的行为用左脑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对他也有一个内在的整合作用。当孩子愿意用语言说出来的时候,他的打人的行为才有可能被理解和调试。
我觉得小孩子之间是没有绝对朋友和绝以敌人的。所以在小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大人最好不要介入。一旦介入就会令问题复杂化。
我觉得孩子打人的问题一直是父母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果孩子经常打人,而且打人已经不分场合,不分人群,那么可以试试“标准行为训练法”,即,在看到孩子打人时,抓住孩子的手,并告诉孩子“如果你再打人的话,我就要控制你的手6秒钟。”数到6秒之后,告诉孩子:“你如果不打人,我会放开你的手。”
我觉得幼小的孩子,尤其是2-3岁的宝宝,往往会因不懂得恰当表达情绪而做出“打人”的动作,其实,他们内心并没有恶意,也不会“记仇”,而且双方很快也会再开心地玩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无需过度愤怒或紧张,可以通过耐心教导、亲身示范、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告诉孩子被打的小朋友会不开心,以及表达情感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
首先,我们要知道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在有些事情上发生冲突,这是在所难免的。
其次,当矛盾发生的时候,家长们和孩子们的情绪都非常的激动,甚至有些愤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要继续为我们各自的想法而争论的话,我觉得双方都不会退让,所以只会让冲突越来越深。因此,我建议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家长与孩子应该分开一下,可以在自己的房间冷静一下,这样在双方见不到的情况下,争吵的气氛会缓和很多,不会让冲突愈演愈烈,对双方都好。
最后,当家长们和孩子们各自都冷静了一段时间后,这时候我们在把双方邀请到一起,这时候我家长们要首先想到孩子们不好意思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家长我们可以先表明态度,说明自己在孩子的角度想了想,可能就是当时自己有点冲动,态度不好,希望孩子们谅解,但要强调家长们出发点是好的,说明一下理由,相信孩子们在你们的耐心开导下,会理解你们,像你们道歉,他们的态度也不对,而且还会听从你们的意见,这样冲突就解开了,有一个完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