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死形成的条件,未能建立有效侧支循环
梗死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血管阻塞后能否及时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有双重血液循环的肝、肺,血管阻塞后,通过侧支循环的代偿,不易发生梗死。一些器官动脉吻合枝少,如肾、脾及脑,动脉迅速发生阻塞时,常易发生梗死。
局部缺血耐受性和全身血液循环状态
局部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和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如心肌与脑组织对缺氧比较敏感,短暂的缺血也可引起梗死。全身血液循环在贫血或心功能不全状态下,可促进梗死的发生。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栓子可以是固体(如血管壁脱落的血栓)、液体(如骨折时的脂滴)或气体(如静脉外伤时进入血流的空气)。以脱落的血栓栓子引起栓塞最常见,如肺动脉、脑动脉的栓塞。栓塞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栓塞的部位、血管的解剖特点和局部血液循环状态、栓塞后能否建立充分的侧枝循环,以及栓子的种类及来源。 常见的栓塞类型有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肿瘤细胞栓塞、寄生虫栓塞和感染性栓塞。
血栓形成机理,心、血管内膜损伤
⑴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⑵损伤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⑶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
血流改变
血流变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
血液性质改变
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见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如在严重创伤、产后及大手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