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1952年开始,国家有计划地对咸榆公路进行扩建改造,将公路延伸到内蒙古包头,今称西(安)包(头)公路。
从1950年起,本县通过国家投资、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等多种渠道兴建地方公路。到1965年,先后建成宜君至五里镇、八里店至焦坪、五里镇至雷塬、哭泉至棋盘、棋盘至寺天、云梦至铜川界6段公路,总长112公里。1970年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陕北老区的关怀和经济扶持下,公路建设得到恢复发展。1974年,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低标准的土路),基本形成了县内公路干线网。与此同时,农村也普遍按照简易公路标准,修建了乡村道路和机耕道路。1975年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导下,本县公路建设朝着道路标准化、桥涵配套永久化、路旁绿化、养路机械化发展。
1989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为251.3公里,比建国初增长7.37倍。其中县乡路14条,203.3公里,厂矿专用路2条16公里。有渣油路面83.1公里,石子路面109.74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7.97公里。有简易乡村路551.5公里。建成中、小石桥、钢筋混凝土桥26座,总长635.12米。
截止1989年底,县乡公路建设共投资319.2万元,其中省、地(市)投资补助237.22万元,占74.3%;县财政投资18.5万元,占5.8%;煤炭部门和乡镇自筹资金63.48万元,占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