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为什么实际上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

2025-05-22 00:49:2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历史上的刘罗锅名字叫刘墉,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电视剧中刘罗锅是贫寒子弟出身,然而真实的刘罗锅家境优越是贵族子弟。刘墉的祖父是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吏部尚书,称得上是显赫世家 。刘墉是刘统勋的第11子,不罗锅,而且很有才华,一生官路比较顺畅, 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善于工书,尤其小楷写的非常好,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刘墉22岁时,考中了进士,成了皇子的伴读,后因为父亲刘统勋在准格尔战争中犯了错,结果被革职查办了,刘墉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后来乾隆念及旧功,就把刘墉放了出来,封他做了翰林编修。借助于刘统勋打下的人脉关系网,一生官路比较顺畅,慢慢地从按察使、巡抚、左都御史等官,最终回到皇帝的身边,做了这辈子的最高官职就是吏部尚书。

刘罗锅身高有一米九,而乾隆皇帝不过一米七左右,臣子见了皇帝要点头哈腰,弓着身子,以便仰望圣上 ,再加上刘墉是个文官,经常伏案写作,日夜笔耕不辍,长以此往,姿势不佳导致后面驼背,所以刘罗锅的驼背是后天形成的,不是先天所有。刘墉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正因为如此,乾隆皇帝才会对其貌不扬、还是驼背的刘罗锅器重有加 。

清朝时期是没有对宰相职务的正式设置,但是清朝沿袭了内阁和大学士的制度,而且大学士的职数是固定的,编制为四位大学士,两位协办大学士。清代将授予大学士作为拜宰相的标志。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月授予刘墉协办大学士,正式入阁成为副宰相级人物。一直到嘉庆二年四月(1797年)授予体仁殿大学士。之后一直在内阁工作,直到1804年去世。

回答(2):

首先,这个在流传的过程中有民间加成的部分,当然不能当真,其次,宰相这个官职在明朝朱元璋时就已经被撤掉了,刘墉就是中堂,最后,电视剧而已,随便看看就好,不要当作真实的历史。

回答(3):

当时他的那个地位在清朝就相当于是宰相了,罗锅是他经常低头写字,背有些驼,大家就笑称他罗锅,慢慢就成了这么个叫法了。

回答(4):

刘罗锅原名刘墉,乃是乾隆朝三大中堂之一,为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因个子高,而有长年躬身读书,所以背部稍驼,到了晚年就更是如此了。

回答(5):

刘墉的最高官职是大学士,和严格意义的宰相还是有区别的,并且他只是因为长得高,年老后看起来有点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