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朗诵好《再别康桥》

2025-05-17 23:26: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再别康桥》就像是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题目和作者可以用平淡、正常的语音和语速读出来:“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较长的停顿之后,轻声读出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其中读到三个“我”时,都要作短暂停顿,“走了”与“正如”要连读,以表现出诗人感觉在康桥的时间太短,不忍心离去之情。也因此,最后一句“作别”、“西天的”都要稍作停顿。诗的第一节在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诗的第二节的节奏要比第一节快一些。其中要在“心头”作略为明显的停顿,其他的停顿按照正常情况,另外,“金柳”与“是”,“艳影”与“在”要连读,以此诵读处理来表现出诗人对金柳及其倒影的喜爱与难忘。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

  诗的第三第四第五节,诗人的感情不断地走向激动、高亢,所以,诵读的速度应逐渐加快,语调也应该持续提高,要在第五节的最后一句达到全诗的顶点。其中,第三节的“软泥上的”、“油油的”、第二个“在”、“甘心”都要作短暂的停顿,“青荇”与“油油的”要连读,而“甘心”要重读。

  第四节的“不是”、“是”、“在”、“沉淀着”、“似的”等词语都要作短暂停顿,而“彩虹似的梦”要重读,语速要慢。

  第五节整个一节的语速都要比其他节慢,语调要高,“撑”、“向”、“青草”、“更青处”、“满载”、“一船”、“在”、“星辉”、“斑斓里”、“放”等词语都要作短暂的停顿,此节的后面两句都要重读,而最后一句应该用语调的最大声来读,这是诗人感情发展的高潮。

  诗的第六节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因此,第六节的语速要慢,语音要低。其中“但”、“我”、“不能”、“悄悄”、“夏虫”、“也为我”、第二个“沉默”等词语作短暂的停顿。而两个“沉默”应该连读,以使听众能体味出诗人离别的惆怅。诗的最后一节诵读的处理技巧与第一节相同,三个“我”与“不带走”、“一片”作短暂停顿,“走了”与“正如”连读,首尾两节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回答(2):

再别康桥(徐志摩)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感情:惆怅,惜别
重读:【 】 轻读:(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朗诵时,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徐志摩是在什么心情和局势下写下的这首诗?那“夕阳下的新娘”寄托了徐志摩怎样的感情?了解这些之后,想必,你应该知道用什么语调读这首诗了。

知识拓展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回答(3):

用心,跟着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就好了 带着感情,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的思想.轻轻地,轻轻地。
不是重重的,或是匆匆的。
就从原文理解。

回答(4):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 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 招手,
作别 西天的 云彩。
那 河畔的 金柳,
是 夕阳中的 新娘,
波光里的 艳影,
在 我的 心头 荡漾。
软泥上的 青荇,
油油的 在 水底 招摇;
在 康河的 柔波里,
我 甘心 做 一条 水草!
那 榆阴下的 一潭,
不是 清泉,是 天上的 虹;
揉碎 在 浮藻间,
沉淀着 彩虹似的 梦。
寻梦?撑 一支长篙,
向 青草 更(重读) 青处 漫溯,
满载 一船星辉,
在 星辉 斑斓里放歌。
但 我不能 放歌,
悄悄是 别离的 笙箫;
夏虫 也为我 沉默,
沉默是 今晚的 康桥!
悄悄的 我走了,
正如我 悄悄的 来;
我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 一片云彩。

回答(5):

这个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态变化,把自己代入其中,就好了。
这首诗不宜朗诵过快,而且语调上较为平缓,略带一丝丝的忧郁感,显出难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