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冯骥才散文)2007年07月03日 星期二 11:11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白天和黑夜的界线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线还是灯光。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有一次,一位很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对我讲她和她的丈夫的一件事。她唱戏,丈夫拉弦。他们很敬业。天天忙着上妆上台,下台下妆,谁也顾不上认真看对方一眼,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一天老伴忽然惊讶地对她说:"哎哟,你怎么老了呢!你什么时候才老的呀?我一直都在你身边怎么也没发现哪!"她受不了老伴脸上那种伤感的神情。她就去做了美容,除了皱,还除去眼袋。但老伴一看,竟然流下泪来。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是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在长沙路思治里十二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的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我便把自己在今年日历的最后一页上写的四句诗拿给你看:
岁月何其速,
哎呀又一年,
花叶全无迹,
存世惟诗篇。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生命的日历
一张一张撕下来,一张一张寄托了你的希望。——题记
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去看她了。只是童年还有那模糊的痕迹,她的脸上有着看起来亮闪闪的银丝,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
“叮铃铃”,早晨的一声电话铃将我从睡梦中吵醒,挂上电话的刹那,我愣住了。感觉世界就在瞬间将我淹没——奶奶出车祸了。当我火速赶去医院时,她已经躺在了重症监护中心。泪水一刹那涌出。我带着爷爷的叮嘱,回老家拿换洗的衣服。
还是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踌躇着走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她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被凌乱的撕成一张一张。走过去一瞧,日历的正面普普通通,有着普普通通的日期,而反面的字把我愣住了:“2003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2003年5月,囡囡今天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2004年7月,囡囡今天升学考。”“2005年2月,我今天看囡囡的照片了。”“2005年3月,囡囡已经三个月没回来了。”“2006年2月,囡囡已经很久没打电话给我了。”我发了疯似地翻动着所有撕下来的日历。上面是详细的日子和我与她之间发生的事,时间到时、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心痛地想起,在昏黄的灯光前,她是怎样带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自己多久没回来了,自己多久没打电话了,是学业的繁忙,还是成长的疏远与冷漠?而她,又怎样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张张日历上,期待着我重新做回小时候那个撒着娇的囡囡?
我收拾好这一张张的日历,这一张张载满了她希望的日历回到了医院。望着病床前那个头包白纱仍在昏睡的她,眼泪又一次决堤而出。我紧紧握住她的手,默默恳求老天不要将她从我身边带走。
床上的那张脸仍是小时候疼着我、爱着我的脸,亮闪闪的银丝,眉眼间的沉静。我悄悄将那张饱含我心愿的最后一张日历纸,塞进了她的手里,喃喃道:“奶奶,你快醒醒,囡囡来看你了,囡囡不会再让你数日历了,快醒醒……
毛遂,战国末期大梁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三年未得展露锋芒。时值秦乘胜围攻赵都城邯郸,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愿往。”平原君遂生轻视之意:“贤主处于世间,恰似尖锥处于囊中,其锋芒亦现,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却未曾听左右提起过。”毛遂并无怯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贤士处世当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须有表现机会,君子以贤达仁义、礼贤下士闻名于世,然君子若无赵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显其贤达乎?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锋芒是因无处于囊中的机会,否则,早已脱颖而出,不单单是只露锋芒的问题了。”平原君对毛遂之对答深感奇异,且事紧急,便同意毛遂同行。毛遂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有这样一则寓言:笼子里关着两只鸡,一只爱叫,另一只不爱叫。不爱叫的母鸡即使下了蛋也不叫,而爱叫的母鸡不下蛋也叫。主人往往认为蛋是爱叫的母鸡下的,因而爱叫的母鸡也就常常得到主人的奖赏——一把好食。实际上不爱叫的母鸡下的蛋多,但因为它不爱
叫,主人判断错误,不但得不到好的食物,反而常遭主人呵斥。
“谦虚谨慎”和“沉默是金”曾经是传统的美德,而现在人们更欣赏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式的“个性张扬”。一个人有时沉默寡言会埋没自己的聪明才智,“酒香也怕巷子深”,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有张扬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风采,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作为领导人、决策者,应该以积极的措施发挥员工的聪明和智慧,应该慧眼识真才。对于那些虽沉默寡言埋头苦干者要给予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有充分的信心敢于善于展现自己的个性。
二、庄宗亡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最终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放在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安定时,庄宗变得荒淫无度,混在伶人中间,不问国事,最后导致身死国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自然的道理。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持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
在逆境中这种心态可以使人毫不气馁,在重重困难中,迎接光明的到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隐忍多年,当马夫,做仆役,忍辱负重,打败了吴国。明代李自成势如破竹,打进了北京城,当上了皇帝。
创业难,守业更难。越王勾践成功后失败了,李白成成功之后失败了。骄傲轻敌使他们失去了昔日的锐气,沉湎于歌舞升平,太平盛世,岂能不败。
与此相反,顺境中进取,警钟长鸣的正面事例也有很多。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镜,使唐朝达到了“贞观之治”的顶峰,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迹也证明了这一点。
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锐气,积极进取,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智永与退笔冢:持之以恒,勤奋执著
智永是南北朝时代陈朝永欣寺的和尚,名叫法极,别号智永禅师,浙江会稽县人。本姓王,是东晋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的书法,以羲之、献之父子为宗师,笔力纵横,能综合各种书体的特色,尤其擅长草书。他建了一栋楼房,每天专心在楼上习字,曾立誓:“学不成,决不下楼。”后来果然苦学有成,成了著名的大书法家。当时远近人士,慕名求书的很多,每天络绎不绝地从大门进进出出,连门槛儿都给踏穿了。智永把写秃的笔头,放在大竹筐里,前后30多年,日积月累,居然装满了五大篓秃笔,后来他还特别把这些秃笔埋起来,取名“退笔冢”,并且写了文章记叙缘由。可以想象他学习书法的毅力和专心。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奋发写作,在铜镇尺上刻了一副对联式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后来终于成了中国著名的小说家。
“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勤奋是人的一种进取精神,凡勤奋的人不管天分高低,身处逆境或/顷境,都有一股自强不息的劲头。
唐代颜真卿有一段话:“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识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现代文学家郭沫若说:“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奋是成正比例的。”
四、郑板桥教子:培养自立,教子有方
清朝乾隆进士,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2岁才得一子,对其管教甚严。据说他在病,危时偏让儿子亲手做馒头给他吃,儿子不会做,就命他请教厨师。待馒头做好时,他已咽气。他给儿子留下这样一张字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的教子方法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家长应当首先教孩子学会生活。
一些家长把孩子当成“小皇帝”,总怕孩子受“委屈”,就连削铅笔、装书包、穿衣服、整理床铺等事情都统统包下来,以致孩子上幼儿园了,家长还要喂饭。更有些年轻的家长,或因工作忙,或因怕伤神,图省事,将孩子推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管。老人对孙辈的溺爱比父母更甚。这样的爱,名为爱,实是害。
据说在一些招聘现场出现了怪现象:家长到处寻摊位询问就业岗位,而孩子却无所谓,在旁或坐着或聊天,对寻找岗位的洽谈根本不感兴趣。一些青年人靠父母养着,整天看球、旅游、上网,倒也并不乏味。
这种状况,不禁使人想起了清朝的八旗子弟。清朝后期时,原八旗的王公贵族,因四海“承平”日久,没有战事,加上过分溺爱子女,为子女营造了享乐的环境,因而,八旗的王公贵族子弟大都不肯读书或学习骑射,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从而一代不如一代,成为无一专长本领、只会吃喝玩乐的寄生虫,等到社会发生变化,他们只有乞食挨饿穷困潦倒的份儿。
五、唐太宗成为明君:以古为镜与以人为镜
公元642年,宰相魏征卒,唐太宗亲临恸哭,并追思不已。其后,唐太宗上朝,念及魏征在世时的谏诤,对左右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晚年所说的这段话,就是著名的“三镜说”。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明君、圣主,恐怕与他善于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有关。可以说没有魏征的劝谏,就没有大唐的兴盛。
我们要对不同的反对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善意地指出我们的缺点和失误的要欢迎,要团结,对恶意的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要坚决斗争。
我们需要反对者的存在。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或者社会交往中,反对者会使我们更加清醒地审视自己,找到不足,改正失误,从而使自己不断完善和进步。
从对反对者的不同态度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甚至命运。西周的厉王面对百姓的意见要“防民之口”,唐太宗对魏征的反对却是从善如流。狭隘的思想导致厉王“流于彘”的命运;博大的胸怀使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
不同的反对者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地位。反对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者们已经“灰飞烟灭”,袁崇焕因反对权奸误国而名垂青史。
我们不能因为反对者的反对而怀疑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要善于区分反对意见中的“善”与“恶”,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拾葚异器、卧冰求鲤:回报母爱,感人至深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顷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带回去供奉母亲,以示敬意。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20余年,后从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母爱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长大成人,哪一天离开过母亲的呵护和牵挂?下雨了母亲为我们撑起一把伞;天冷了,母亲在灯下为我们赶织毛衣。我们失意的时候,母亲用温暖的话语,鼓励我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母亲的一生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母亲却呕心沥血竭尽所能为我们铺平人生之路。
我们不能光享受母爱,也要回报母爱。母亲爱我们是天经地义的,我们爱母亲,也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七、张英让地面:宽容待人,海阔天空
清代宰相张英和叶侍郎毗邻而居。叶家修院占了张家三尺地面,张老夫人为此修书送到京城张英处。张英以诗回复老夫人:“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接信后立即令家丁将院墙让出三尺。叶家甚感断隗,也将院墙退后三尺。
宽容是一种理解、体谅、尊重他人的品格修养。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坚持原则的豁达大度、胸怀宽广,而决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与退让。宽容是一种友爱,宽容是一种尊重,宽容是相互的。
生活不是平静的港湾,难免会有风浪。生活里出现纠纷、矛盾、误会乃至争吵时,你不妨借鉴一下清代张宰相的处世之道,学会宽容。“忍让一下海阔天空;宽容处事风平浪静”。清代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八、明山宾卖牛:诚信待人,美德流传
南北朝时,有个贫寒的读书人叫明山宾。除了父亲留下的一头牛,他别无他物。一年春天,正值青黄不接,家里揭不开锅,明山宾只好把牛牵到集市上去卖。他到集市上一看,人家的牛又肥又壮,自己的牛又瘦又小。等了半天才把牛卖出去。明山宾走出集市不远,忽然想到:这头牛从前得过蹄疾,如果劳作过累或者牛棚过于潮湿,蹄疾就会复发,而今换了主人,不知正确使役,到时候,人家不是等于买了一头没用的牛吗?于是,他急忙赶回去找到买主,把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还特别嘱咐使役、饲养的方法。买主听了,要求明山宾退回一些钱,明山宾想想也是,就退还了买主一些钱,然后心情轻松地回了家。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称赞明山宾的诚实美德。
美国历史上杰出的总统林肯出身贫寒,但为人公正诚实。 21岁时,他在朋友开的一家商店当伙计。一天,一位老妇人来买东西,多付了12美分。林肯当时并没有发觉,等他结账时发现多了钱,当晚就步行6英里路,把多收的钱退还给老妇人。又有一次,一位顾客来买茶叶,少称了四盎司,他又跑了一段路,把少给的茶叶补上。
诚信是一种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不作假作伪的处世态度、为人品质。诚信得人心,诚信的人拥有朋友,拥有事业。弄虚作假,撒谎欺诈,最终没有好下场。虚伪绝不可能成为永远的屏蔽。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周恩来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美国的富兰克林说:“诚实的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法国大仲马说:“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了。”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本。
原著:亲笔上阵